䕫字的意思和解釋
䕫
⼡部 共21畫 上下結構 U+2F9B2 CJK CJK-CIS
䕫字概述
〔䕫〕字拚音是(kuí),部首是⼡部,總筆數是21畫。
〔䕫〕字結構是上下結構。
〔䕫〕字倉頡碼是TYUE,五筆是ATHT。
〔䕫〕字統一碼UNICODE是U+2F9B2,位於UNICODE的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(CJK-CIS),十進製:194994,UTF8:F0AFA6B2。
䕫的意思
䕫 kuí ㄎㄨㄟˊ
基本解釋
①〔~~〕敬謹恐懼的樣子。
②〔~立〕肅立。
③古代傳說中的一種龍形異獸。
詳細解釋
名詞
1.傳說中的一條腿的怪物 。商周銅器上多夔狀紋飾。
a one-legged monster in fable;
2.人名。相傳為堯、舜時樂官 。
夔摯(夔:舜時樂官名。摯:太史摯,周官)
musical offical;
3.夔州 ,舊府名,府治在今四川奉節縣。
Kui prefecture;
䕫的國語辭典解釋
䕫 kuí ㄎㄨㄟˊ
詳細解釋
名
1.一種傳說中的怪獸。外形像龍,僅有一足。見《山海經 · 大荒東經》。
《莊子 · 達生》:“山有夔,野有彷徨,澤有委蛇。”《文選 · 張衡 · 東京賦》:“殘夔魖與罔像。”三國吳 · 薛綜 · 注:“夔,木石之怪,如龍,有角,鱗甲光如日月,見則其邑大旱。”
2.人名。堯、舜時的樂官。
《書經 · 舜典》:“帝曰:‘夔,命汝典樂,教胄子。’”《禮記 · 樂記》:“昔者,舜作五弦之琴,以歌南風,夔始製樂,以賞諸侯。”漢 · 鄭玄 · 注:“夔,舜時典樂者也。”
3.國名。周代時所建,後為楚所滅。故址在今大陸地區湖北省秭歸縣東。
4.地名。唐武德二年改信州為夔州,故城在今大陸地區四川省奉節縣。宋代改為路,明初改為府,轄境在今大陸地區四川、湖北省一帶。
5.姓。周代楚君熊摯自棄於夔,其後子孫以地為氏。
䕫的兩岸詞典解釋
䕫字的翻譯
one-legged monster; walrus
ehrerbietig, achtungsvoll , Kui (Eig, Fam)
démon de la mythologie chinoise, dieu de la pluie, (nom de famille Kui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