跋字的意思和解釋

跋

⾜部 共12畫 左右結構 U+2F9DA CJK CJK-CIS

⾜ 部

12 畫

5 畫

左右結構

形聲字

251212113544

U+2F9DA

F0AFA79A

KHDY

跋字概述

〔跋〕字拚音是(),部首是⾜部,總筆數是12畫

〔跋〕字結構是左右結構,造字法是形聲字

〔跋〕字五筆是KHDY

〔跋〕字統一碼UNICODE是U+2F9DA,位於UNICODE的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(CJK-CIS),十進製:195034,UTF8:F0AFA79A

跋的意思

跋 bá ㄅㄚˊ

基本解釋

翻山越嶺。~涉。

踩,踐踏。~前躓後(喻進退兩難)。

文章或書籍正文後麵的短文,說明寫作經過、資料來源等與成書有關的情況。~文。~語。序~。

詳細解釋

動詞

1.形聲。從足,犮( bó )聲。本義:草中行走,越山過嶺。

2.同本義。

文公躬擐甲胄,履山川。 《左傳 · 成公十三年》涉山川,蒙犯霜露。 《左傳 · 襄公二十八年》大夫涉,我心則憮。 《詩 · 鄘風 · 載馳》

跋援(猶攀登);跋履(登山涉水)

climb over mountains;

3.扭轉。

跋馬望君非一度,冷猿秋雁不勝悲—嚴武《巴嶺答杜二見憶》

跋馬(勒緊馬繩,使馬回轉)

turn round;

4.踏,踩。

跋浪(踏浪;破浪);跋足(踮起腳跟)

stamp;

5.見“跋扈”

名詞

1.火炬,火把 。

跋燭(快要點完的蠟燭)

torch;

2.通“”。 [草燭的]根部。泛指東西的底下部。

燭不見,尊客之前不叱狗,讓食不唾。 《禮記 · 曲禮上》燭盡見 《聊齋誌異 · 邵女》

root; base;

3.文體的一種。附在正文之後。即後序。

後人題多盈巨軸矣。 《夢溪筆談》

跋尾(題寫文字於書卷之後)

postscript;

跋的國語辭典解釋

跋 bá ㄅㄚˊ

詳細解釋

1.陸地行走稱為“”。

《詩經 · 鄘風 · 載馳》:“大夫跋涉,我心則憂。”漢 · 毛亨 · 傳:“草行曰跋,水行曰涉。”

跋山涉水。

2.踐踏。

跋胡疐尾、跋前疐後。

3.回轉。

唐 · 李商隱《偶成轉韻七十二句贈四同舍》詩:“韓公堆上跋馬時,回望秦川樹如薺。”《資治通鑒 · 卷一九一 · 唐紀七 · 高祖武德九年》:“(建成、元吉)覺變,即跋馬東歸宮府。”元 · 胡三省 · 注:“跋馬者,搖駷馬銜,偏促一轡,又以兩足搖鼓馬腹,使之回走。”

1.文體名。寫於書籍、文章、字畫或碑帖等後麵言簡意賅的文字稱為“”。跋文內容多屬評介、鑒定或考據等性質。

2.姓。如五代後梁有跋異。

跋的兩岸詞典解釋

跋 bá ㄅㄚˊ

詳細解釋

1.翻越山嶺。

跋涉、跋山涉水。

2.寫在書籍、文章的後麵或字畫、金石拓片等的邊緣,用於說明寫作經過或加以評價、考釋等的短文。也作“跋文”。

序跋、題跋。

3.《書》踩;踏。

跋前疐後。

4.姓。

跋字的翻譯

go by foot; epilogue, colophon

marcher avec peine, fouler du pi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