吐字的意思和解釋
吐
⼝部 共6畫 左右結構 U+5410 CJK 基本漢字
吐字概述
〔吐〕字拚音是(tǔ,tù),部首是⼝部,總筆數是6畫。
〔吐〕字結構是左右結構,可拆解為(⿰口土)組成,造字法是形聲字。
〔吐〕字倉頡碼是RG,五筆是KFG,四角碼是6401.0。
〔吐〕字統一碼UNICODE是U+5410,位於UNICODE的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(基本漢字),十進製:21520,UTF8:E59090。
〔吐〕字在《通用規範漢字表》的一級字表中,屬常用字。
吐的意思
吐 tǔ ㄊㄨˇ
基本解釋
①使東西從口裏出來。~痰。吞~。~剛茹柔(吐出硬的,吃下軟的;喻欺軟怕硬)。
②放出,露出。高粱~穗。~故納新。
③說出。~話。一~為快。
詳細解釋
動詞
1.形聲。從口,土聲。本義:東西從口腔中湧出。
2.同本義。
吐,寫也。 《說文》柔則茹之,剛則吐之。 《詩 · 大雅 · 烝民》然我一沫三捉發,一飯三吐哺。 《史記 · 魯周公世家》血入乎牙,不肯吐口。 韓愈《元和聖德》機發吐丸。 《後漢書 · 張衡傳》與風水相吞吐。 宋 · 蘇軾《石鍾山記》
吐氣納元(道家的一種練功修身之法。吐、納是我國古人的一種養生之術);吐信(吐舌頭);吞吐(吞進和吐出);吐沫(吐出沫子);吐茹,吐哺(吐出嘴裏食物)
spit;
3.口說,陳說 。
吐屬;吐決(發表言論,斷定事理);吐款(說出款曲。吐露真情);吐誠(說出真心話);吐肝露膽(赤誠相待,說出心裏話);吐供(招供);吐言(說話);吐瀝(傾訴)
tell;
4.顯露,呈現 。
吐口(露口風);吐白(顯露白色);吐絮(露出棉絮);吐端(呈現端應);吐綠(呈現翠綠色)
display;
5.發出;散發 。
吐火(發出火光);吐曜;吐輝(發出光輝);吐焰(發出光焰);吐咬(吐音咬字);吐字;吐辭;吐音(發音);吐泄(發泄);吐絢(煥發光彩);吐發(煥發)
issue;
6.長出 。
吐穗;吐芽。
come into being;
7.抒發;抒寫 。
吐文(寫作。吐屬);吐論(發議論);吐談(談吐)
express;
8.由裏向外伸 。指舌頭。
吐舌頭。
stick out;
9.使能夠迅速硬化的粘液從口中出來形成絲、網、繭 ——用於蜘蛛或蠶。
蠶吐絲。
spin out;
10.擺出,亮出 。武術用語。
[燕青] 把布衫脫將下來,吐個架子。 《水滸傳》
put on;
11.開放 。
吐葩(開花);吐花。
come into bloom;
12.出 。
吐奇(出奇謀);吐決(出謀決策);吐故納新;吐懣(發泄內心的憤懣)
give;
名詞
1.姓。
2.另見 tù。
吐 tù ㄊㄨˋ
基本解釋
①內髒裏的東西從口裏湧出。嘔~。上~下瀉。
②把吞沒的東西退出來。~還不義之財。
詳細解釋
動詞
1.嘔吐。嘔出胃內容物 。
吐下(嘔吐下瀉);吐逆(嘔吐而氣逆);吐紅(吐血);吐眩(嘔吐眩暈);吐罵(唾罵);吐藥(促使嘔吐的藥物);吐壺(唾壺);惡心要吐。
vomit;
2.不自主地從嘴裏湧出 。
如果把它們完整地吞下去的話,它們又會被吐出來。
throw up;
3.退還非法的或不義的收益 。
吐贓。
disgorge;
4.另見 tǔ。
吐的國語辭典解釋
吐 tǔ ㄊㄨˇ
詳細解釋
動
1.使東西從口中出來。
《水滸傳 · 第六回》:“見灑家是個和尚,他道不利市,吐一口唾走入去了。”
吐痰、吐哺。
2.發出、說出。
唐 · 白居易《慈烏夜啼》詩:“慈烏失其母,啞啞吐哀音。”
吐露、堅不吐實、一吐為快。
3.釋放、放出。
窗外的夜來香吐放出濃鬱的芳香。
4.摒棄、拋棄。
《左傳 · 僖公五年》:“若晉取虞,而明德以薦馨香,神其吐之乎?”
名
◎文詞、言詞。
《南史 · 卷五二 · 梁宗室傳下 · 始興忠武王憺傳》:“暎弟曄字通明,美姿容,善談吐。”
吐屬典雅。
吐的兩岸詞典解釋
吐字的翻譯
vomit, spew out, cough up
erbrechen (V), etw. widerwillig herausgeben (V), sich übergeben (V)
cracher, mettre au jour, vomir
ト ツ は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