唅字的意思和解釋

hán

⼝部 共10畫 左右結構 U+5505 CJK 基本漢字

⼝ 部

10 畫

7 畫

左右結構

2513445251

hán

ham4

6806.2

U+5505

E59485

ROIR

KWYK

唅字概述

〔唅〕字拚音是(hán),部首是⼝部,總筆數是10畫

〔唅〕字結構是左右結構,可拆解為(⿰口含)組成。

〔唅〕字倉頡碼是ROIR,五筆是KWYK,四角碼是6806.2

〔唅〕字統一碼UNICODE是U+5505,位於UNICODE的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(基本漢字),十進製:21765,UTF8:E59485

唅的意思

hán ㄏㄢˊ

基本解釋

〔~嘇〕物在口中。

古同“”。

詳細解釋

動詞

1.同“”。東西放在嘴裏,不咀嚼。

,唵也。 《說文》菽飲水。 《漢書 · 貨殖傳》。師古曰:“唅,亦含字也。”

唅菽飲水。

hold in the mouth;

2.另見 hàn。

hàn ㄏㄢˋ

基本解釋

古代殯葬時放在死者口中的珠、玉等物。

詳細解釋

名詞

1.通“”。古時埋葬死者前放於其口裏的珠、玉。

之物,一皆絕之。 《晉書 · 皇甫謐傳》

gems or pearls formerly put into the mouth of the dead upon burial;

2.另見 hán。

3.唅亦作(含、琀),指東亞傳統殯殮時將珠玉貝米等物放於死者口中,因死者身份不同而有所區別,殷商時即已出現唅貝,《荀子·禮論》稱“飯以生稻,唅以槁骨”。唅玉為葬玉的一種,漢代多作蟬形(即玉蟬),取蟬蛻於汙穢、可以使人再生之意,玉琀蟬在死者口中代表他的舌頭,賦予死者在幽冥世界中永不喪失的言辨能力。亦有龍形(如江蘇徐州奎山西漢墓)或碎玉塊者。

唅的越南字釋義

讀音ngậm。 憋,含, 忍受。

唅的國語辭典解釋

hān ㄏㄢ

詳細解釋

嘴裏銜著食物。

《集韻 · 去聲 · 勘韻》:“唅,哺也。”《文選 · 王襃 · 聖主得賢臣頌》:“羹藜唅糗者,不足與論太牢之滋味。”《漢書 · 卷九一 · 貨殖傳 · 序》:“而貧者短褐不完,唅菽飲水。”唐 · 顏師古 · 注:“唅,亦含字也。”

唅的兩岸詞典解釋

hān ㄏㄢ

詳細解釋

參見【唅唅】。

hán ㄏㄢˊ

詳細解釋

1.《書》使死者口中銜(珠、玉、貝等);吃。通“”。

飯以生稻,唅以皜貝(《荀子‧禮論》)、而貧者短褐不完,唅菽飲水(《漢書‧卷九十一‧貨殖傳‧序》)。

2.《書》指口中所含之物。

衣衾飯唅,玉匣珠貝之屬,何益朽骨(《後漢書‧卷三十四‧梁統列傳》)?。

唅字的翻譯

a sound; to put in the mouth; (Cant.) to grunt, grumble

カン コン ゴ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