喑字的意思和解釋
喑
⼝部 共12畫 左右結構 U+5591 CJK 基本漢字
喑字概述
〔喑〕字拚音是(yīn,yǐn,yìn),部首是⼝部,總筆數是12畫。
〔喑〕字結構是左右結構,可拆解為(⿰口音)組成,造字法是形聲字。
〔喑〕字倉頡碼是RYTA,五筆是KUJG,四角碼是6006.1。
〔喑〕字統一碼UNICODE是U+5591,位於UNICODE的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(基本漢字),十進製:21905,UTF8:E59691。
〔喑〕字在《通用規範漢字表》的二級字表中,屬次常用字。
喑的意思
喑 yīn ㄧㄣ
基本解釋
①啞,不能說話。~啞難言。
②緘默,不說話。
詳細解釋
動詞
1.形聲。從口,音聲。本義:小兒哭泣不止。
2.同本義。
喑,宋齊謂兒泣不止曰喑。 《說文》
cry ceaselessly;
3.恚怒聲。相當於“嗯”。
徐郎見言,大怒:“喑,我教你去捉 太公,主將倒來取救兵!” 《武王伐紂平話》
喑啞叱吒(發怒喝叫聲);喑嗚叱(嗬叱怒喝)
anger;
4.緘默不語。
九州生氣恃風雷,萬馬齊喑究可哀。 清 · 龔自珍《己亥雜詩》
喑氣(不吭聲;不說話);喑畏(畏懼不敢出言)
keep silent;
5.因悲傷過度而哽咽,哭不出聲來 。
喑嗚(悲咽);喑咽(悲傷哽咽)
chock with sobs;
形容詞
◎嗓子啞,不能出聲;失音。
遂稱風疾,喑不能言。 《後漢書 · 袁閎傳》此譬猶瘖者而使為行人,聾者而使為樂師。 《墨子》雖有舜禹之智,吟而不言,不如喑聾之指麾也。 《史記》
喑澀(沙啞幹澀)
mute;
喑的越南字釋義
喑
◎同“𩆢”。
喑的國語辭典解釋
喑 yīn ㄧㄣ
詳細解釋
副
◎嗓啞不能出聲。
《後漢書 · 卷四五 · 袁安傳》:“遂稱風疾,喑不能言。”
喑啞。
動
◎緘默、沉默。
《墨子 · 親士》:“臣下重其爵,位而不言,近臣則喑,遠臣則唫。”
喑字的翻譯
to be dumb; the sobbing of infants
doof, sprachlos
muet, silencieux
イン オン アン お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