堙字的意思和解釋
堙
⼟部 共12畫 左右結構 U+5819 CJK 基本漢字
堙字概述
〔堙〕字拚音是(yīn),部首是⼟部,總筆數是12畫。
〔堙〕字結構是左右結構,可拆解為(⿰土垔)組成,造字法是形聲字。
〔堙〕字倉頡碼是GMWG,五筆是FSFG,四角碼是4111.4。
〔堙〕字統一碼UNICODE是U+5819,位於UNICODE的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(基本漢字),十進製:22553,UTF8:E5A099。
〔堙〕字在《通用規範漢字表》的二級字表中,屬次常用字。
堙的意思
堙 yīn ㄧㄣ
基本解釋
①堵塞。~窒。~鬱(悶塞,氣鬱結不暢)。
②堆成的土山。距~(古代攻城時,積土為山,然後登堙觀察城裏敵情)。
③古同“湮”,埋沒。
詳細解釋
動詞
1.形聲。從土,垔( yīn )聲。《說文》本作“垔”,從土,西聲。本義:堵塞。
2.同本義。
垔,塞也。 《說文》。字俗作堙,作陻。井堙木刊。 《左傳 · 襄公二十五年》墮高堙庳。 《國語 · 周語》夷灶堙井。 《國語》
堙圮(堵塞毀壞);堙窒(堵塞);堙絕(堵塞斷絕);堙塞(堵塞)
block up;
3.泯滅;埋沒。
絕後無主堙替隸圉。 《國語 · 周語下》。韋昭注:“堙,沒也。”金玉本光瑩,浮沙豈能堙。 宋 · 王安石《東方朔》
堙滅(埋沒);堙昧(埋沒不顯)
bury in oblivion;
4.廢置,敗落。
不若堙穴伏。 《韓非子 · 八說》堙滅而不稱者,不可勝數也。 《史記 · 司馬相如列傳》
堙陵(廢置,敗落)
waste;
名詞
◎為攻城而堆的土山 地狹而人眾者,則築大堙以臨之。——《尉繚子》
mound;
堙的國語辭典解釋
堙 yīn ㄧㄣ
詳細解釋
動
1.填塞。
《國語 · 晉語六》:“夷灶堙井,非退而何?”《山海經 · 北山經》:“(精衛)常銜西山之木石,以堙於東海。”
2.埋沒、泯滅。
《抱樸子 · 外篇 · 嘉遯》:“猶震雷駭則鼛鼓堙,朝日出則螢燭幽也。”《文選 · 潘嶽 · 西征賦》:“窺秦墟於渭城,冀闕緬其堙盡。”
名
◎土山。
《東周列國誌 · 第五五回》:“公子側使軍士築土堙於外,如敵樓之狀。”
堙的兩岸詞典解釋
堙字的翻譯
bury; dam, block up
schließen, abschließen , stauen
イン ふさ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