奏字的意思和解釋
奏
⼤部 共9畫 半包圍結構 U+594F CJK 基本漢字
奏字概述
〔奏〕字拚音是(zòu,còu),部首是⼤部,總筆數是9畫。
〔奏〕字結構是半包圍結構,可拆解為(⿱𡗗天)組成,造字法是會意字。
〔奏〕字倉頡碼是QKHK,五筆是DWGD,四角碼是5043.0。
〔奏〕字統一碼UNICODE是U+594F,位於UNICODE的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(基本漢字),十進製:22863,UTF8:E5A58F。
〔奏〕字在《通用規範漢字表》的一級字表中,屬常用字。
奏的意思
奏 zòu ㄗㄡˋ
基本解釋
①作樂(yuè ㄩㄝˋ),依照曲調吹彈樂器。演~。~國歌。~鳴曲。
②封建時代臣子對皇帝陳述意見或說明事情。啟~。~議。~疏。~折。~本。~對。
③呈現,取得。~效。~功。~捷(取得勝利)。大~奇功。
詳細解釋
動詞
1.會意。小篆字形。上為“屮”( chè ),初生的草,有上進義;中為雙手形;下為“本”( tāo ),行趨之義。本義:奉獻,送上。
2.同本義。
奏,進也。 《說文》敷奏以言。 《虞書》以奏膚公。 《詩 · 小雅 · 六月》各奏爾能。 《詩 · 小雅 · 賓之初筵》予乘四載,隨水刊木,既益奏庶鮮食。 《書 · 益稷》相如奉璧奏 秦王。 《史記 · 廉頗藺相如列傳》使奏其技。 清 · 黃宗羲《柳敬亭傳》以夏進爐,以冬奏扇。 《論衡 · 逢遇》燕姬奏妙舞, 鄭女發清歌。 蕭紀《同蕭長史看妓》俟封奏時潛易之而己。 方苞《獄中雜記》
奏舞(行舞,獻舞);奏歌(行歌,獻歌)
present;
3.特指向帝王進言或上書。
上書謂之奏。 《論衡 · 對作》奏平徹以閑雅。 陸機《文賦》。注:“奏以陳情敘事。”奏對稱旨。 清 · 梁啟超《譚嗣同傳》
奏書(上奏於天子的文書);奏牘(古時臣子上奏君上的書牘);奏參(向皇上奏章彈劾);奏事(臣下上書給天子論事);奏劾(上章彈劾);奏明(奏陳明白)
present a memorial to the throne;
4.演奏,吹奏。
奏而食。 《禮記 · 玉藻》要其節奏。 《禮記 · 樂記》皆奏鳴鳳。 清 · 侯方域《壯悔堂文集》迨半奏。輟其技不奏。更奏鳴鳳。含愁更秦綠綺琴,調高弦絕無知音。 唐 · 盧仝《有所思》
奏公(從事演奏);奏闋(樂曲演奏終了);奏假(演奏升堂之樂);奏庸(擊鍾);奏曲(演奏樂曲)
play; perform;
5.取得;產生。
各奏汝功。 唐 · 韓愈《平淮西碑》
奏績(取得成績;建立功績);奏凱(勝利)
achieve; produce;
6.進(刀)。
奏刀騞然。 《莊子 · 養生主》
feed(the knife);
名詞
◎臣子上帝王的文書。
在奏未上,會得進兵璽書。《後漢書·趙充國傳》漢定禮儀,則有四品:一曰章,二曰奏,三曰表,四曰議。章以謝恩,奏以按劾,表以陳情,議以執異。 《文心雕龍》
奏稿(奏章的草稿);奏劄(臣下上殿奏對時呈給皇帝的文書);奏牘(書寫奏章的簡牘);奏案(批閱奏本的幾桌)
memorial to the throne;
奏的國語辭典解釋
奏 zòu ㄗㄡˋ
詳細解釋
動
1.進獻。
《漢書 · 卷七四 · 丙吉傳》:“不得令晨夜去皇孫敖蕩,數奏甘毳食物。”漢 · 王充《論衡 · 逢遇》:“以夏進𬬻,以冬奏扇。”
2.古代臣下向皇帝上書或進言。
《漢書 · 卷六八 · 霍光傳》:“光遂複與丞相敞等上奏。”
啟奏。
3.吹彈樂器。
吹奏、伴奏、彈奏、演奏、獨奏。
4.顯現、發生。
《明史 · 卷八四 · 河渠誌二》:“(崇禎)帝趣鳩工,未奏績而明亡。”
大奏奇功、奏效。
5.往、走。
《新唐書 · 卷一五五 · 馬燧傳》:“比悅至,火止,氣少衰,燧縱兵擊之。悅敗奏橋。橋已焚,眾赴水死者不可計。”
名
1.古代臣下向皇帝進呈的文書。
南朝梁 · 劉勰《文心雕龍 · 章表》:“漢定禮儀,則有四品:一曰章,二曰奏,三曰表,四曰議。”
奏狀、奏褶。
2.音樂高低抑揚的節拍。
節奏輕快。
奏的兩岸詞典解釋
奏字的翻譯
memorialize emperor; report
spielen (V), hervorrufen, produzieren (V)
jouer (de la musique), exécuter
ソウ シュ かなでる もう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