帙字的意思和解釋

zhì

⼱部 共8畫 左右結構 U+5E19 CJK 基本漢字

二級漢字 通用字

⼱ 部

8 畫

5 畫

左右結構

形聲字

25231134

zhì

dit6

4523.0

U+5E19

E5B899

LBHQO

MHRW06 MHTG98 MHRW86

帙字概述

〔帙〕字拚音是(zhì),部首是⼱部,總筆數是8畫

〔帙〕字結構是左右結構,可拆解為(⿰巾失)組成,造字法是形聲字

〔帙〕字倉頡碼是LBHQO,五筆是MHRW06 MHTG98 MHRW86 ,四角碼是4523.0

〔帙〕字統一碼UNICODE是U+5E19,位於UNICODE的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(基本漢字),十進製:24089,UTF8:E5B899

〔帙〕字在《通用規範漢字表》二級字表中,屬次常用字

帙的意思

zhì ㄓˋ

基本解釋

書、畫的封套,用布帛製成。

整理書籍:“書亂誰能~,杯幹自可添”。

量詞,用於裝套的線裝書。

詳細解釋

名詞

1.形聲。從巾,失聲。本義:包書套子,用布帛製成。

2.同本義。

,書衣也。 《說文》。今人謂之函。合為三,三十卷。 唐 · 陸德明《經典釋文序》

帙帷(包書的布套)

cloth slip-case for a book;

3.書;書的卷冊、卷次。

數萬,多朱黃塗乙處。 宋 · 葉適《京西運判方公神道碑》詩賦篇繁多,不入《詩經》,而自為—略。 清 · 章學誠《校讎通義 · 補校“漢藝文誌”》

道帙(道家的書);一帙(一冊書;一套書)

book; volume;

動詞

整理書籍 書亂誰能帙,杯幹自可添。——杜甫《晚晴》 【漢典】。

rearrange the books;

帙的國語辭典解釋

zhì ㄓˋ

詳細解釋

1.書、畫的封套。

南朝梁 · 蕭統《文選序》:“飛文染翰,則卷盈乎緗帙。”唐 · 王維《濟州過趙叟家宴》詩:“荷鋤修藥圃,散帙曝農書。”

2.套裝書。

唐 · 韓愈《張中丞傳後敘》:“嵩驚,以為巡偶熟此卷,因亂抽他帙以試,無不盡然。”

3.量詞。計算函套或包裹書籍的單位。

《南史 · 卷二二 · 王曇首傳》:“何承天禮論三百卷,儉抄為八帙,又別抄條目為十三卷。”《新唐書 · 卷八四 · 李密傳》:“以蒲韉乘牛,掛漢書一帙角上,行且讀。”

帙的兩岸詞典解釋

zhì ㄓˋ

詳細解釋

1.包在書籍或畫冊外的布套;書的卷冊。

卷帙浩繁。

2.量詞。用於計算成套的線裝書,一函為一帙。

手抄經文千帙。

3.姓。

帙字的翻譯

book cover; satchel or bag

Bucheinband (S)

étui ou boîte pour ranger les livres, ranger un livre dans son étui

チツ ふま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