德字的意思和解釋

⼻部 共15畫 左右結構 U+5FB7 CJK 基本漢字

一級漢字 通用字

⼻ 部

15 畫

12 畫

左右結構

形聲字

332122522114544

dak1

2423.6

U+5FB7

E5BEB7

HOJWP

TFLN

德字概述

〔德〕字拚音是(),部首是⼻部,總筆數是15畫

〔德〕字結構是左右結構,可拆解為(⿰彳𢛳)組成,造字法是形聲字

〔德〕字倉頡碼是HOJWP,五筆是TFLN,四角碼是2423.6

〔德〕字統一碼UNICODE是U+5FB7,位於UNICODE的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(基本漢字),十進製:24503,UTF8:E5BEB7

〔德〕字在《通用規範漢字表》一級字表中,屬常用字

德的意思

dé ㄉㄜˊ

基本解釋

人們共同生活及行為的準則和規範,品行,品質。美~。品~。公~。~行。道~。~性。~育(以一定的社會要求,進行思想的、政治的和道德的教育)。~才兼備。度~量力。~高望重。

心意,信念。一心一~。

恩惠。~施。~澤(德化和恩惠)。~惠。感恩戴~。

姓。

詳細解釋

動詞

1.形聲。從彳( chì ),惪( dé )聲。從“”,表示與行走有關。本義:登高,攀登。

2.同本義。

,升也。 《說文》君子車。 《易 · 剝》虞本。按,與剝廬對文。登也,升。君子以順德,亦本字。

ascend;

3.感激。

然則我乎。 《左傳 · 成公三年》

be grateful;

4.通“”。取得,獲得。

善者吾善之,不善者吾亦善之,善。信者吾信之,不信者吾亦信之,信。 《老子 · 四十九章》是故用財不費,民不勞。 《墨子 · 節用上》

get;

名詞

1.道德,品行。

行。 《篇海類編》行,內外之稱,在心為,施之為行。 《周禮 · 地官》注何如可以王矣? 《孟子 · 梁惠王上》六三。正直、剛克、柔克也。 《書 · 洪範》。注:“至德,敏德,孝德也。”孤不度量力,欲信大義於天下。 《三國誌 · 諸葛亮傳》不貴,無能不官。 《荀子 · 王製》

德薄(德行淺薄);德望(品德與名譽);德器(德行器量);德被四方(品德高尚,滿布天下);德薄望淺(謙詞。品德低下,名望輕微);德門(能恪遵禮教道德的人家);德譽(道德聲譽);德馨(道德芳馨);德藝(道德與才藝);德操(道德操行)

virtue; moral character; integrity;

2.恩惠;恩德。

是不敢倍畔施。 《戰國策 · 秦策》。注:“恩也。”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也。 《史記 · 項羽本紀》

德施(恩惠;恩澤);德惠(德澤恩惠)

kindness; favor;

3.仁愛;善行 。

德意(善意);德政(良好的政治措施或政績);德法(儒家謂合乎仁德的禮法);德厚(仁厚)

kindheartedness;

4.心意 。

同心同德。

heart; mind;

5.福。

百姓之也。 《禮記 · 哀公問》

happy;

德的國語辭典解釋

dé ㄉㄜˊ

詳細解釋

1.人類共同遵循的規範。

《論語 · 述而》:“德之不修,學之不講。”

2.品行、作風。

《論語 · 顏淵》:“君子之德風,小人之德草。草上之風必偃。”

3.恩澤、恩惠。

《論語 · 憲問》:“子曰:‘何以報德?以直報怨,以德報德。’”《孟子 · 公孫醜上》:“且以文王之德,百年而後崩,猶未洽於天下。”

4.心意、信念。

一心一德、離心離德。

5.德意誌聯邦共和國的簡稱。

6.姓。如漢代西域有德若國,後人以國為姓,簡姓德。

感激、感恩。

《左傳 · 成公三年》:“王曰:‘然則德我乎?’”《聊齋誌異 · 卷一 · 王成》:“主人聞而德之,贈金五兩,慰之使歸。”

好的、善的。

《文選 · 袁宏 · 三國名臣序讚》:“恂恂德心,汪汪軌度。”

德政、德譽。

德的兩岸詞典解釋

dé ㄉㄜˊ

詳細解釋

1.人類共同遵循的規範。

道德、公德、四維八德。

2.品行。

品德、德行、德望、德育。

3.恩澤;恩惠。

德恩、以德報怨、感恩戴德。

4.美好;美善。

德政、德治、德譽。

5.心意;信念。

一心一德、離心離德。

6.指德意誌聯邦共和國(德國)。(英Germany)

德語、德文。

7.《書》性質;屬性。

金性雖質,處劍即凶;水德雖平,經風即險(南朝梁‧庾信《擬連珠詩》三十六首之二十一)。

8.姓。

德字的翻譯

ethics, morality, virtue

Kraft (S)​, Tugend (S)​, Tugendkraft (S)

トク 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