必字的意思和解釋

⼂部 共5畫 獨體字 U+5FC5 CJK 基本漢字

一級漢字 通用字 獨體字

⼂ 部

5 畫

1 畫

獨體字

會意字

45434

bit1

3300.0

U+5FC5

E5BF85

PH

NTE

必字概述

〔必〕字拚音是(),部首是⼂部,總筆數是5畫

〔必〕字結構是獨體字,造字法是會意字

〔必〕字倉頡碼是PH,五筆是NTE,四角碼是3300.0

〔必〕字統一碼UNICODE是U+5FC5,位於UNICODE的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(基本漢字),十進製:24517,UTF8:E5BF85

〔必〕字在《通用規範漢字表》一級字表中,屬常用字

必的意思

bì ㄅㄧˋ

基本解釋

一定。~定。~然。~須(一定要)。~需(不可少的)。勢~。未~。事~躬親。

決定,肯定:“深念遠慮兮,勝乃可~”。

固執:“毋意,毋~”。

果真,假使:“王~無人,臣願奉璧往使”。

詳細解釋

名詞

1.會意。從八,從弋。弋亦兼表字音。“”表示“”,“”即“”,小木樁,合起來指用木杆做標記。本義:區分的標準。

2.標杆;標準。

,分極也。 《說文》

guidepost;

3.姓。

動詞

必須,一定要。

齊宣王使人吹竽,三百人。 《韓非子 · 內儲說》為奇巧聲動上。 宋 · 王讜《唐語林 · 雅量》山水有實景。 蔡元培《圖畫》

必防其漸(防微杜漸之意。在事情上還不顯著或剛剛發生的時侯就加以防止);必也正名(必須按禮教來端正名份)

must;

副詞

1.必然,必定。

三人行,有我師焉。 《論語》人人自以為死。 《資治通鑒 · 唐紀》豈人主之子孫則不善戰哉。 《戰國策 · 趙策》

必因(一定;定然);必敗(一定敗);必昌(一定光耀);必竟(肯定;一定)

certainly;

2.必須。

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,先苦其心誌,勞其筋骨。 《孟子》

must;

連詞

倘偌;假如 必求之,吾助子請。——《左傳》王必無人,臣願奉璧往使。——《史記·廉頗藺相如列傳》

if;

必的國語辭典解釋

bì ㄅㄧˋ

詳細解釋

1.一定、肯定。

《左傳 · 隱公元年》:“多行不義必自斃,子姑待之!”唐 · 李白《將進酒》:“天生我材必有用,千金散盡還複來。”

未必、務必、言必信,行必果。

2.假設、如果。

《論語 · 顏淵》:“必不得已而去,於斯三者何先?”《史記 · 卷八一 · 廉頗藺相如傳》:“王必無人,臣願奉璧往使。”

堅定、果決。

《荀子 · 彊國》:“其刑罰重而信,其誅殺猛而必。”《韓非子 · 內儲說上》:“是以刑罰不必,則禁令不行。”

姓。宋代有必讚,明代有必沙。

必的兩岸詞典解釋

bì ㄅㄧˋ

詳細解釋

1.一定;肯定。

必定、必須、事必躬親。

2.《書》果真;假使。

王必無人,臣願奉璧往使(《史記‧卷八十一‧廉頗藺相如列傳》)。

3.姓。

必字的翻譯

surely, most certainly; must

müssen (V)​, sicher, bestimmt, gewiss, unbedingt (Adj)

nécessairement, certainement, immanquablement, falloir, devoir

ヒツ ヘツ ヘチ ヒチ かなら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