悱字的意思和解釋

fěi

⺖部 共11畫 左右結構 U+60B1 CJK 基本漢字

二級漢字 通用字

⺖ 部

11 畫

8 畫

左右結構

形聲字

44221112111

fěi

fei2

9101.1

U+60B1

E682B1

PLMY

NHDD

悱字概述

〔悱〕字拚音是(fěi),部首是⺖部,總筆數是11畫

〔悱〕字結構是左右結構,可拆解為(⿰忄非)組成,造字法是形聲字

〔悱〕字倉頡碼是PLMY,五筆是NHDD,四角碼是9101.1

〔悱〕字統一碼UNICODE是U+60B1,位於UNICODE的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(基本漢字),十進製:24753,UTF8:E682B1

〔悱〕字在《通用規範漢字表》二級字表中,屬次常用字

悱的意思

fěi ㄈㄟˇ

基本解釋

想說可是不能夠恰當地說出來。~憤(憂思蓄積)。~惻。不~不發。

詳細解釋

形容詞

想說而說不出的樣子。

不憤不啟,不不發。 《論語 · 述而》

悱悱(抑鬱於心而未能表達貌);悱發(欲說而不能,有待別人開導啟發)

be desirous but unable to speak out;

悱的國語辭典解釋

fěi ㄈㄟˇ

詳細解釋

心裏有意見想表露卻說不出來的樣子。

《論語 · 述而》:“不憤不啟,不悱不發。”唐 · 白居易《與元九書》:“既憤悱之氣思有所泄,遂追就前誌,勉為此書。”

悱的兩岸詞典解釋

fěi ㄈㄟˇ

詳細解釋

《書》形容想說又不知道怎麽說的樣子。

不悱不發(不到想說卻不知如何表達的程度時,就不去啟發)。

悱字的翻譯

to be desirous of speaking

aphon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