戈字的意思和解釋

⼽部 共4畫 獨體字 U+6208 CJK 基本漢字

一級漢字 通用字 獨體字

⼽ 部

4 畫

獨體字

象形字

1534

gwo1

5300.0

U+6208

E68888

I

AGNY

戈字概述

〔戈〕字拚音是(),部首是⼽部,總筆數是4畫

〔戈〕字結構是獨體字,造字法是象形字

〔戈〕字倉頡碼是I,五筆是AGNY,四角碼是5300.0

〔戈〕字統一碼UNICODE是U+6208,位於UNICODE的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(基本漢字),十進製:25096,UTF8:E68888

〔戈〕字在《通用規範漢字表》一級字表中,屬常用字

戈的意思

gē ㄍㄜ

基本解釋

古代的一種兵器,橫刃,用青銅或鐵製成,裝有長柄。幹( gān )~。倒( dǎo )~。枕~待旦。

姓。

詳細解釋

名詞

1.象形。甲骨文字形,象一種長柄兵器形。本義:一種兵器。

2.中國古代的主要兵器。

,平頭戟也。從弋、一,橫之象形。 《說文》。按,戈者,柲也,長六尺六寸,其刃橫出,可勾可擊,與矛專刺、殳專擊者不同,亦與戟之兼刺與勾者異。上刃。 《書 · 顧命》稱爾 《書 · 牧誓》廣二寸。 《考工記 · 冶氏》操吳兮被犀甲,車錯轂兮短兵接。 《楚辭 · 屈原 · 國殤》

dagger-axe(an ancient weapon);

3.青銅製,盛行於商至戰國時期,秦以後逐漸消失。其突出部分名援,援上下皆刃,用以橫擊和鉤殺,勾割或啄刺敵人,因此,古代叫做勾兵或稱啄兵。又

戈殳(戈和殳。泛指兵器);戈甲(戈和鎧甲。借指戰爭。又為兵器的統稱);戈矢(戈和箭);戈矛(戈和矛)

4.泛指兵器。

左右軍士,皆全裝貫帶,持執戟而立。 《三國演義》能執幹以衛社稷。 《禮 · 檀弓下》

戈兵(兵器。也指戰爭);幹戈(泛指武器;喻指戰爭)

weapons;

5.戰爭;戰亂。

偃武息,卑辭事漢。 《後漢書 · 公孫述傳》

war;

戈的國語辭典解釋

gē ㄍㄜ

詳細解釋

1.武器名。為長柄橫刃的平頭戟。

《書經 · 費誓》:“備乃弓矢,鍛乃戈矛,礪乃鋒刃,無敢不善。”晉 · 熊遠《因災異上疏》:“臣子之責,宜在枕戈,為王前驅。”

枕戈待旦、幹戈。

2.戰爭。

《後漢書 · 卷一三 · 公孫述傳》:“偃武息戈,卑辭事漢。”唐 · 杜甫《秦州雜詩》二〇首之一九:“鳳林戈未息,魚海路常難。”

3.譯音用字。為蒙古、滿洲話譯音所常用。

戈壁、戈什。

4.姓。如宋代有戈彥,明代有戈尚友。

5.二一四部首之一。

戈的兩岸詞典解釋

gē ㄍㄜ

詳細解釋

1.古代兵器名,由橫刃和長柄所組成。後泛指武器。

幹戈、枕戈待旦。

2.指戰爭。

偃武息戈。

3.姓。

4.二一四部首之一。

戈字的翻譯

halberd, spear, lance; rad. 62

Hiebaxt, Hellebarde ( hist. Waffe, einscheidig mit langen Schaft )​ (S, Mil)​, Ge (Eig, Fam)​, Radikal Nr. 62 = Hellebarde (Lanze + Axt)​ (S)

hallebarde, lance

カ ほこ ほこづくり かのほ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