抵字的意思和解釋
抵
⺘部 共8畫 左右結構 U+62B5 CJK 基本漢字
抵字概述
〔抵〕字拚音是(dǐ,zhǐ,qí),部首是⺘部,總筆數是8畫。
〔抵〕字結構是左右結構,可拆解為(⿰扌氐)組成,造字法是形聲字。
〔抵〕字倉頡碼是QHPM,五筆是RQAY,四角碼是5204.0。
〔抵〕字統一碼UNICODE是U+62B5,位於UNICODE的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(基本漢字),十進製:25269,UTF8:E68AB5。
〔抵〕字在《通用規範漢字表》的一級字表中,屬常用字。
抵的意思
抵 dǐ ㄉㄧˇ
基本解釋
①擋,拒,用力對撐著。~擋。~製。~抗。~賴。
②頂撞,衝突,矛盾。~觸。
③代替,相當,頂替。~押。~償。~充。~還( huán )。
④到達。~京。~臨。
詳細解釋
動詞
1.形聲。從手,氐( dǐ )聲。本義:擠,推。
2.同本義。
抵,擠也。 《說文》抵,推也。 《廣雅》抵,距也。 《漢書 · 梁懷王揖傳》注
抵掎(排擠攻擊);抵斥(排斥);抵排(排斥;抵觸)
squeeze out;
3.抵賴,拒不承認事實。
延年抵曰。 《漢書 · 田延年傳》。注:“拒諱也。”
抵諱(抵賴;不認賬);抵讕(抵賴,拒不承認)
deny;
4.抵擋。抵抗,擋住壓力 。
抵配(拚;豁出去);抵冒(抗拒冒犯);抵攔(抗拒;抵擋)
withstand; resist;
5.觸犯 。
抵牾(矛盾;抵觸);抵死(冒死,觸犯死罪,竭力,堅持);抵犯(觸犯)
offend;
6.抵償。
傷人及盜抵罪。 《史記 · 高帝紀》
抵充(抵償充當);抵補(抵充補足)
compensate;
7.詆毀 。
抵訶(詆毀嗬斥)
slander;
8.抵達。
抵九原。 《史記 · 始皇紀》抵營室。 《史記 · 天官書》抵山穀中。 《漢書 · 李陵傳》乘虛直抵其城。 《資治通鑒 · 唐紀》
抵任(到任);抵官(到職);日內抵京。
arrive;
9.相當。
烽火連三月,家書抵萬金。 唐 · 杜甫《春望》
價抵連城。
be equal to;
10.碰 。
抵足(腳對腳而睡;形容很親近);抵掌(拍擊著手掌,表示親近)
touch;
11.支撐 。
用手抵著下巴頦兒;抵當(支撐;抵押;補償)
support;
12.扔,擲。
抵,擲也。 《後漢書 · 獻穆曹後紀》注
抵擲(投擲)
throw;
13.欺詐。
抵,欺也。 《後漢書 · 劉隆傳》注
抵換(掉換。以假換真或以次換好);抵盜(從自己家或主人家向外偷東西)
cheat;
14.抨擊 。
抵隙(抨擊缺點)
attack;
15.指責 。
抵瑕(指責缺點);抵摘(指責)
censure;
動詞
◎用角頂,相觸。
牴,觸也。從牛,氐聲。字亦作觝。 《說文》三年春,作角抵戲,三百裏內皆觀。 《漢書 · 武帝紀》觸崖觝隈。 稽康《琴賦》
抵觸(冒犯,頂撞)
gore; conflict with;
抵的國語辭典解釋
抵 dǐ ㄉㄧˇ
詳細解釋
動
1.頂、支撐。
手抵著下巴。、用根棍子把門抵住。
2.擋、抗拒。
《水滸傳 · 第六三回》:“如今宋江領了兵圍城,賊寇浩大,不可抵敵。”
3.價值相當,可互相頂換。
唐 · 杜甫《春望》詩:“烽火連三月,家書抵萬金。”
抵債、一命抵一命。
4.互相抵消。
宋 · 晏殊《清平樂 · 春花秋草》詞:“總把千山眉黛掃,未抵別愁多少。”
收支相抵。
5.到達。
《史記 · 卷六 · 秦始皇本紀》:“遂從井陘抵九原。”
安抵家門、行抵某處。
6.衝突、觸犯。
《漢書 · 卷四 · 文帝紀》:“此細民之愚,無知抵死,朕甚不取。”
你的話前後相抵,矛盾極了!
7.投擲。
《文選 · 張衡 · 東京賦》:“藏金於山,抵璧於穀。”
副
◎大抵:總括之詞。
其餘情,大抵如此。
抵的兩岸詞典解釋
抵字的翻譯
resist, oppose; deny; off-set
supporter, soutenir, appuyer, résister à, compenser, racheter, hypothéquer, arriver à
テイ タイ ダ シ あたる あて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