揜字的意思和解釋
揜
⺘部 共12畫 左右結構 U+63DC CJK 基本漢字
揜字概述
〔揜〕字拚音是(yǎn),部首是⺘部,總筆數是12畫。
〔揜〕字結構是左右結構,可拆解為(⿰扌弇)組成。
〔揜〕字倉頡碼是QOMT,五筆是RWGA,四角碼是5804.6。
〔揜〕字統一碼UNICODE是U+63DC,位於UNICODE的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(基本漢字),十進製:25564,UTF8:E68F9C。
揜的意思
揜 yǎn ㄧㄢˇ
基本解釋
◎同“掩”。
詳細解釋
動詞
1.通“掩”。捕取;襲取。
揜,自關以東,取曰揜,一曰覆也。 《說文》諸侯不揜群。 《禮記 · 王製》揜禽旅。 《穀梁傳 · 昭公八年》揜群雅。 《史記 · 司馬相如傳》取之不圍澤,不揜群。 漢 · 劉向《說苑 · 修文》
揜群(捕取獸群)
take;
2.遮蔽;掩藏。
廣輪揜坎。 《禮記 · 檀弓》出入相揜。 《荀子 · 富國》忽見一個人揜揜縮縮,在那瓜地中。 《二刻拍案驚奇》
揜覆(遮蓋);揜著(掩飾自己的壞處,顯示自己的好處);揜眼(眼罩);揜匿(遮掩)
cover; hide;
3.承襲。
教誨開導成王,使諭於道,而能揜跡於 文武。 《荀子 · 儒效》
揜跡(承襲先輩的事業)
inherit;
4.通“掩”。奪去。
見寢石,以為虎也。懼揜其氣也。 《淮南子 · 泛論》
seize; take by force;
揜的國語辭典解釋
揜 yǎn ㄧㄢˇ
詳細解釋
動
1.捕取。
《文選 · 曹植 · 七啟》:“曳文狐,揜狡兔,捎鷫鷞,拂振鷺。”
2.遮蔽。
《禮記 · 聘義》:“瑕不揜瑜,瑜不揜瑕。”唐 · 魏征《理獄聽諫疏》:“此猶捕雀揜目,盜鍾而揜耳者,祇以取誚,將何益乎?”
3.奪。
《淮南子 · 泛論》:“怯者夜見立表,以為鬼也;見寢石,以為虎也;懼揜其氣也。”
揜的兩岸詞典解釋
揜 yǎn ㄧㄢˇ
詳細解釋
1.《書》捕取。
曳文狐,揜狡兔(《文選‧曹植‧七啟》)。
2.《書》遮蔽;遮蓋。
此猶捕雀而揜目,盜鍾而揜耳者,祇以取誚,將何益乎(唐‧魏征《理獄聽諫疏》)?。
3.《書》奪去。
見寢石,以為虎也;懼揜其氣也(漢‧劉安《淮南子‧泛論》)。
4.《書》急迫;困迫。
君子慎以辟禍,篤以不揜,恭以遠恥(《禮記‧表記》)。
揜字的翻譯
cover up; take by force, shut
エン アン オン おおう せま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