搢字的意思和解釋

jìn

⺘部 共13畫 左右結構 U+6422 CJK 基本漢字

⺘ 部

13 畫

10 畫

左右結構

形聲字

1211224312511

jìn

zeon3

5106.1

U+6422

E690A2

QMIA

RGOJ

搢字概述

〔搢〕字拚音是(jìn),部首是⺘部,總筆數是13畫

〔搢〕字結構是左右結構,可拆解為(⿰扌晉)組成,造字法是形聲字

〔搢〕字倉頡碼是QMIA,五筆是RGOJ,四角碼是5106.1

〔搢〕字統一碼UNICODE是U+6422,位於UNICODE的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(基本漢字),十進製:25634,UTF8:E690A2

搢的意思

jìn ㄐㄧㄣˋ

基本解釋

插。~笏。~箭。

搖動:“披甲帶劍,挺鈹~鐸。”

古人所佩的飾帶。

抑。

詳細解釋

動詞

1.形聲。從手,晉聲。本義:插。

2.同本義。

,插也。 《廣雅》三而挾一個。 《儀禮 · 鄉射禮》裨冕笏。 《禮記 · 樂記》無皮弁笏之服。 《淮南子 · 齊俗》

搢笏(插笏於腰間);搢撲(插撲於帶間。撲為教刑之具);搢版(插笏版於腰。引申指朝見)

insert; stick into;

3.搖動,震動。

披甲帶劍,挺鈹鐸。 《國語 · 吳語》

搢鐸(響動金鐸);搢挺(振奮)

shake;

名詞

古人所佩的飾帶 。

搢(係佩玉於身。指居官);搢紳先生(古代穿儒服的讀書人)

sash;

搢的國語辭典解釋

jìn ㄐㄧㄣˋ

詳細解釋

1.插。

《廣韻 · 去聲 · 震韻》:“搢,插也。”宋 · 陸遊《牧羊歌》:“小童但搢竹一枝,豈必習詩知考牧。”

2.振動。

《國語 · 吳語》:“被甲帶劍,挺鈹搢鐸。”三國吳 · 韋昭 · 注:“挺,拔也;搢,振也。”

搢的兩岸詞典解釋

jìn ㄐㄧㄣˋ

詳細解釋

1.《書》插。

小童但搢竹一枝,豈必習詩知考牧(宋‧陸遊《牧羊歌》)。

2.《書》振動。

挺鈹搢鐸(《國語‧吳語》)。

搢字的翻譯

to stick into; to shake

hineinstecken , treffen, drücken

secouer, planter dans, coup

ショウ シン セイ サイ はさ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