擯字的意思和解釋
擯
⺘部 共17畫 左右結構 U+64EF CJK 基本漢字
擯字概述
〔擯〕字拚音是(bìn),部首是⺘部,總筆數是17畫。
〔擯〕字結構是左右結構,可拆解為(⿰扌賓)組成。
〔擯〕字倉頡碼是QJMC,五筆是RPGM,四角碼是5308.6。
〔擯〕字統一碼UNICODE是U+64EF,位於UNICODE的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(基本漢字),十進製:25839,UTF8:E693AF。
擯的意思
擯 bìn ㄅㄧㄣˋ
基本解釋
①排除,拋棄。~棄。~除。~黜(罷黜並放逐)。~諸門外。
②古同“儐”,迎賓。
詳細解釋
動
1.排斥;棄絕。
擯,相排斥也。 《玉篇》賢者擯於朝。 《淮南子 · 說林訓》六國從親以擯秦。 《戰國策 · 趙策》已擯憂患尋常事,留得豪情作楚囚。 惲代英《獄中詩》
擯兌(除掉;以命換命);擯落(排去,棄而不用);擯壓(受到排斥壓迫)
discard; get rid of;
2.通“儐”。導引賓客。
宗人擯。 《儀禮 · 有司徹》君召使擯,色勃如也。 《論語 · 鄉黨》掌九儀之賓客擯相之禮。 《周禮 · 司儀》凡四方之使者,大客則擯。 《周禮 · 小行人》
guide;
擯的國語辭典解釋
擯 bìn ㄅㄧㄣˋ
詳細解釋
動
1.遺棄、排斥。
《後漢書 · 卷八〇 · 文苑傳下 · 趙壹傳》:“而恃才倨傲,為鄉黨所擯,乃作解擯。”唐 · 章懷太子 · 注:“擯,斥也。”
擯於門外、擯而不用。
2.導引。
《周禮 · 秋官 · 小行人》:“凡四方之使者,大客則擯,小客則受其幣而聽其辭。”
擯的兩岸詞典解釋
擯字的翻譯
exclude, expel, reject; usher
recevoir, rejeter
ヒン しりぞけ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