旆字的意思和解釋

pèi

⽅部 共10畫 左右結構 U+65C6 CJK 基本漢字

二級漢字 通用字

⽅ 部

10 畫

6 畫

左右結構

形聲字

4153311252

pèi

pui3

0822.7

U+65C6

E69786

YSOJB

YRMH06 YTGH98 YRMH86

旆字概述

〔旆〕字拚音是(pèi),部首是⽅部,總筆數是10畫

〔旆〕字結構是左右結構,可拆解為(⿸𭤨巿)組成,造字法是形聲字

〔旆〕字倉頡碼是YSOJB,五筆是YRMH06 YTGH98 YRMH86 ,四角碼是0822.7

〔旆〕字統一碼UNICODE是U+65C6,位於UNICODE的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(基本漢字),十進製:26054,UTF8:E69786

〔旆〕字在《通用規範漢字表》二級字表中,屬次常用字

旆的意思

pèi ㄆㄟˋ

基本解釋

古代旗末端狀如燕尾的垂旒。

泛指旌旗。

詳細解釋

名詞

1.形聲。本義:古代旐旗末端形如燕尾的垂旒飄帶。

2.同本義。

,繼旐之帛也。 《說文》央央。 《詩 · 小雅 · 六月》

旆旆(旗旒下垂的樣子;生長茂盛的樣子)

flag;

3.泛指旌旗。

,殷旌也。 《釋名 · 釋兵》投衡。 《左傳 · 宣公十二年》。注:“大旗也。”亡大之左旃。 《左傳 · 僖公二十六年》

旆旃;旆旌

banner; flag;

旆的國語辭典解釋

pèi ㄆㄟˋ

詳細解釋

1.古代旌旗末端形似燕尾的下垂飾物。

《詩經 · 小雅 · 六月》:“織文鳥章,白旆央央。”《文選 · 沈約 · 鍾山詩應西陽王教詩》:“君王挺逸趣,羽旆臨崇基。”唐 · 李善 · 注:“旆,旌旗之垂者。”

2.旗幟的通稱。

南朝宋 · 顏延之《請立渾天儀表》:“值大軍旋旆,渾儀在路。”明 · 於謙《山行》詩:“酒旆搖村舍,鍾聲出寺樓。”

參見“旆旆”條。

旆的兩岸詞典解釋

pèi ㄆㄟˋ

詳細解釋

《書》古代旗幟末端像燕尾形狀的飾物;泛指旌旗。

織文鳥章,白旆央央(《詩經‧小雅‧六月》)、酒旆搖村舍,鍾聲出寺樓(明 · 於謙《山行詩》)。

旆字的翻譯

flag ornament; flags, banners

Wimpel (S)​, Banner

bannière, banderole

ハイ バイ バチ ハツ は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