楛字的意思和解釋

⽊部 共12畫 左右結構 U+695B CJK 基本漢字

⽊ 部

12 畫

9 畫

左右結構

123412212251

hù,kǔ

fu2

4496.4

U+695B

E6A59B

DTJR

SADG

楛字概述

〔楛〕字拚音是(hù,kǔ),部首是⽊部,總筆數是12畫

〔楛〕字結構是左右結構,可拆解為(⿰木苦)組成。

〔楛〕字倉頡碼是DTJR,五筆是SADG,四角碼是4496.4

〔楛〕字統一碼UNICODE是U+695B,位於UNICODE的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(基本漢字),十進製:26971,UTF8:E6A59B

楛的意思

kǔ ㄎㄨˇ

基本解釋

粗劣,不堅固,不精致。~耘傷歲(不精致的耕作會影響到一年的收成)。

詳細解釋

形容詞

1.形聲。從木,苦聲。( hù )本義:①一種樹。《說文》:“楛木也。”《韓非子·十過》:“有楛高至於丈。”②謂器物粗劣不堅固。

2.粗劣的,粗製濫造的。

械用兵革窳不便利者弱。 《荀子 · 議兵》百工莫不忠信而不矣。 《荀子 · 王霸》芒軔 《荀子 · 富國》耕傷稼。 《荀子 · 天論》。注:“謂粗惡不精也。”

楛僈(粗略輕慢);楛耕傷稼(粗劣的耕種,有害於農作物的生長);楛窳(粗惡不精)

rough; of poor quality;

3.惡劣;不正當。

者,勿告也。 《荀子 · 勸學》

evil;

動詞

1.通“”。枯槁 。

楛死(枯死。楛,通“”);楛菀(枯榮。喻榮辱。楛,通“”)

wither;

2.另見 hù。

hù ㄏㄨˋ

基本解釋

古書上指荊一類的植物,莖可製箭杆。

詳細解釋

名詞

1.古書上指荊一類的植物,莖可製箭杆。

thorn;

2.另見 kǔ。

楛的國語辭典解釋

hù ㄏㄨˋ

詳細解釋

一種似荊而色紅的植物,莖可作箭杆。

《廣韻 · 上聲 · 姥韻》:“楛,木名,堪為矢幹。”《詩經 · 大雅 · 旱麓》:“瞻彼旱麓,榛楛濟濟。”孔穎達正義引陸機雲:“楛,其形似荊而赤,莖似蓍。上黨人織以為牛筥、箱器,又屈以為釵。”

kǔ ㄎㄨˇ

詳細解釋

1.粗劣不堅固。

《荀子 · 議兵》:“械用兵革窳楛不便利者弱。”唐 · 楊倞 · 注:“窳,器病也。楛,濫惡,謂不堅固也。”

2.比喻不正當。

《荀子 · 勸學》:“問楛者,勿告也;告楛者,勿問也;說楛者,勿聽也。”唐 · 楊倞 · 注:“楛與苦同,惡也。問楛,謂所問非禮義也。”

楛的兩岸詞典解釋

hù ㄏㄨˋ

詳細解釋

古書上指一種紅色的荊類植物,莖可作箭杆。

瞻彼旱麓,榛楛濟濟(《詩經‧大雅‧旱麓》)。

kǔ ㄎㄨˇ

詳細解釋

1.《書》粗劣;不堅固。

械用兵革窳楛不便利者弱(《荀子‧議兵》)。

2.《書》比喻不正當。

問楛者,勿告也(《荀子‧勸學》)。

楛字的翻譯

coarse, crude; plant

ustensile cassé, gattilier : arbuste dont les branches servaient à confectionner des flèches et de la vannerie

コ 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