焠字的意思和解釋
焠
⽕部 共12畫 左右結構 U+7120 CJK 基本漢字
焠字概述
〔焠〕字拚音是(cuì),部首是⽕部,總筆數是12畫。
〔焠〕字結構是左右結構,可拆解為(⿰火卒)組成。
〔焠〕字倉頡碼是FYOJ,五筆是OYWF,四角碼是9084.8。
〔焠〕字統一碼UNICODE是U+7120,位於UNICODE的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(基本漢字),十進製:28960,UTF8:E784A0。
焠的意思
焠的國語辭典解釋
焠 cuì ㄘㄨㄟˋ
詳細解釋
動
1.將金屬燒紅後浸入水中,以增加其硬度,使其更堅利。
《說文解字 · 火部》:“焠,堅刀刃也。”《玉篇 · 火部》:“焠,火入水也。”
2.燒灼。
《荀子 · 解蔽》:“有子惡臥而焠掌,可謂能自忍矣!”唐 · 楊倞 · 注:“焠,灼也。”《水滸傳 · 第四六回》:“便去灶前尋了把草,灶裏點個火,望裏麵四下焠著。”
3.塗染。
《史記 · 卷八六 · 刺客傳 · 荊軻傳》:“得趙人徐夫人匕首,取之百金,使工以藥焠之。”唐 · 司馬貞 · 索隱:“焠,染也。”
焠的兩岸詞典解釋
焠 cuì ㄘㄨㄟˋ
詳細解釋
1.《書》金屬加熱燒紅後,浸入水或油中急速冷卻,使變堅硬。
火與水合為焠,與金合為鑠(《史記‧卷二十七‧天官書》)。
2.《書》燒灼。
有子惡臥而焠掌,可謂能自忍矣(《荀子‧解蔽》)。
3.《書》塗染;浸染。
得趙人徐夫人匕首,取之百金,使工以藥焠之(《史記‧卷八十六‧刺客列傳‧荊軻》)。
焠字的翻譯
temper; burn
abhärten, anlassglühen
tremper (métal)
サイ セ そめる にらぐ や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