疐字的意思和解釋

zhì

⽦部 共14畫 上下結構 U+7590 CJK 基本漢字

三級漢字

⽦ 部

14 畫

9 畫

上下結構

形聲字

12452512152134

zhì,dì

zi3

4080.1

U+7590

E79690

JBWNO

FPLH

疐字概述

〔疐〕字拚音是(zhì,dì),部首是⽦部,總筆數是14畫

〔疐〕字結構是上下結構,造字法是形聲字

〔疐〕字倉頡碼是JBWNO,五筆是FPLH,四角碼是4080.1

〔疐〕字統一碼UNICODE是U+7590,位於UNICODE的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(基本漢字),十進製:30096,UTF8:E79690

〔疐〕字在《通用規範漢字表》三級字表中。

疐的意思

zhì ㄓˋ

基本解釋

阻擋,限止。《説文•叀部》:“疐,礙不行也。”《廣韻•至韻》:“疐,頓也。”

牽絆;顛仆。也作“”。《爾雅•釋言》:“疐,仆也。”又“疐,跲也。”

詳細解釋

動詞

1.絆倒。

狼跋其胡,載其尾。 《詩 · 豳風 · 狼跋》

跋前疐後(狼前進時會踩著下巴底下垂著的肉,後退又會被尾巴絆倒,比喻進退兩難)

trip and fall;

2.停滯;阻礙 。

疐跋(困難);疐便(難易)

stop; hinder;

dì ㄉㄧˋ

基本解釋

用同“”。瓜果的蒂部。引申為去掉瓜果的蒂。《爾雅•釋木》:“棗李曰疐之。” 《集韻•霽韻》:“疐,去本也。”

通“”。打噴嚏。《睡虎地秦墓竹簡•封診式•厲》:“鼻腔壞,刺其鼻不疐。”。《説文•口部》:“嚔,悟解氣也。”《玉篇•口部》:“嚔,噴鼻也。”

疐的國語辭典解釋

zhì ㄓˋ

詳細解釋

1.停滯、阻礙不前。

《說文解字 · 叀部》:“疐,礙不行也。”

2.踏住、踩到。

《詩經 · 豳風 · 狼跋》:“狼跋其胡,載疐其尾。”

疐的兩岸詞典解釋

zhì ㄓˋ

詳細解釋

1.《書》跌倒;被絆倒。

狼跋其胡,載疐其尾(《詩經‧豳風‧狼跋》)。

2.《書》停滯、阻礙不前;指遭受挫折、失敗。∥也作“”。

疐礙、滯疐、困疐、屢試屢疐。

疐字的翻譯

fall, stumble, falter; hindered

niederwerfen

prosterné, prostré

チ シ テイ タ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