疔字的意思和解釋

dīng

⽧部 共7畫 半包圍結構 U+7594 CJK 基本漢字

二級漢字 通用字

⽧ 部

7 畫

2 畫

半包圍結構

形聲字

4134112

dīng,nè

ding1

0012.1

U+7594

E79694

KMN

USK

疔字概述

〔疔〕字拚音是(dīng,nè),部首是⽧部,總筆數是7畫

〔疔〕字結構是半包圍結構,可拆解為(⿸疒丁)組成,造字法是形聲字

〔疔〕字倉頡碼是KMN,五筆是USK,四角碼是0012.1

〔疔〕字統一碼UNICODE是U+7594,位於UNICODE的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(基本漢字),十進製:30100,UTF8:E79694

〔疔〕字在《通用規範漢字表》二級字表中,屬次常用字

疔的意思

dīng ㄉㄧㄥ

基本解釋

中醫學指病理變化急驟並有全身症狀的惡性小瘡。~毒。~瘡。

詳細解釋

名詞

病名,即疔瘡 。一般發於顏麵及手足等部位,根深形小,其狀如釘,故名。

紅絲疔;蛇頭疔。

furuncle;

疔的國語辭典解釋

dīng ㄉㄧㄥ

詳細解釋

病名。一種毒瘡。形狀類似豌豆,常生於表皮內毛囊汗腺等處。初起形如粟粒,上有白色膿頭,腫硬劇痛,患者每發寒熱。

疔的兩岸詞典解釋

dīng ㄉㄧㄥ

詳細解釋

皮膚因細菌等感染出現局部紅腫的毒瘡,形小根深,初期堅硬如釘,成熟後會化膿,可出現於全身任何一個部位,較常出現於顏麵和四肢末梢。也作“疔瘡”。

疔字的翻譯

carbuncle, boil, ulcer

furoncle, bubon, ulcère vénérien

チョウ テ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