盟字的意思和解釋

méng mèng

⽫部 共13畫 上下結構 U+76DF CJK 基本漢字

一級漢字 通用字

⽫ 部

13 畫

8 畫

上下結構

形聲字

2511351125221

méng,mèng

mang4

6710.7

U+76DF

E79B9F

ABBT

JELF

盟字概述

〔盟〕字拚音是(méng,mèng),部首是⽫部,總筆數是13畫

〔盟〕字結構是上下結構,可拆解為(⿱明皿)組成,造字法是形聲字

〔盟〕字倉頡碼是ABBT,五筆是JELF,四角碼是6710.7

〔盟〕字統一碼UNICODE是U+76DF,位於UNICODE的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(基本漢字),十進製:30431,UTF8:E79B9F

〔盟〕字在《通用規範漢字表》一級字表中,屬常用字

盟的意思

méng ㄇㄥˊ

基本解釋

舊時指宣誓締約,現指階級的聯合,國與國的聯合。~軍。~友。同~國。~約。山~海誓。

指結拜弟兄。~兄。~弟。

中國內蒙古自治區的行政單位。

發(誓)~誓。

詳細解釋

動詞

1.會意。甲骨文字形,下麵象個盤盂,中間放著牛耳。古代盟會要割牲歃( shà )血,主盟人手執牛耳,掘穴埋牲。本義:在神前發誓結盟。

2.同本義。

割牛耳盛朱盤,取其血歃於玉敦。 《說文》,歃血誓也。 《三蒼》載之法。凡邦國有疑會同,則掌其約之載,及其禮儀,北麵謂明神。 《周禮 · 司盟》詛。 《周禮 · 詛祝》。注:“盟詛,主於要誓,大事曰盟,小事曰詛。”約信曰誓,涖牲曰 《禮記 · 曲禮》再會而 《左傳 · 昭公十三年》君子屢 《詩 · 小雅 · 巧言》為壇而 《史記 · 陳涉世家》秦伯說,與 鄭人 《左傳 · 僖公三十年》屈完及諸侯 《左傳 · 僖公四年》

盟主(古代諸侯盟會中的領袖或主持者;泛指同盟首領或倡導者。喻主要的事物;主宰);盟壇(古代締結盟約時所設的壇場);盟會(猶會盟。古代諸侯間的集會結盟)

ally; alliance;

3.個人向天發誓,永不變心。

終待說山海誓,這恩情到此非容易。 趙長卿《賀新郎》

盟文(盟誓的文辭);盟契(盟約。又稱盟要,盟信);盟心(盟誓在心);海誓山盟(對著山海盟誓。極言男女相愛,堅貞不渝)

vow;

名詞

1.盟約;誓辭。

與結好。 《資治通鑒 · 赤壁之戰》也,神不聽。 《史記 · 孔子世家》

盟友;盟好(同盟友好)

alliance;

2.內蒙古自治區的行政單位,下轄旗、縣、市 。

內蒙古自治區的伊克昭盟、呼倫貝爾盟及吉林省哲裏木盟等。

Meng league;

盟的國語辭典解釋

méng ㄇㄥˊ

詳細解釋

立約起誓。

《左傳 · 昭公十三年》:“諸侯將以甲戌盟,寡君知不得事君矣,請君無勤。”《史記 · 卷六五 · 孫子吳起傳》:“與其母訣,齧臂而盟曰:‘起不為卿相,不複入衛。’”

1.誓約。

宋 · 陸遊《釵頭鳳 · 紅酥手》詞:“山盟雖在,錦書難托。莫!莫!莫!”

海誓山盟。

2.文體名。古代的約誓之詞。

清 · 徐師曾《文體明辨序說 · 盟》:“按《禮記》:‘蒞物曰 盟。’劉勰雲:‘盟者,明也,祝告於神明者也。’亦稱曰誓,謂約信之詞也。”

3.蒙古、青海等地合數個部落或旗而成的行政區域。

昭烏達盟。

有信約關係的。

同盟國、盟軍。

mèng ㄇㄥˋ

詳細解釋

參見“盟津”條。

盟的兩岸詞典解釋

méng ㄇㄥˊ

詳細解釋

1.古代指諸侯立誓締約;現在指國家或團體之間聯合起來。

盟主、盟約、盟軍、盟邦。

2.發誓;宣誓。

對天盟誓。

3.結拜。

盟兄、盟弟、盟友。

4.指國家或團體之間結成的聯合體或組織。

結盟、同盟、聯盟。

5.古代北方蒙古等民族幾個部落集結為一個盟;現指內蒙古自治區中相當於地區的行政區域。

6.姓。

盟字的翻譯

swear; oath, covenant, alliance

Bund (Verwaltungseinheit im autonomen Gebiet innere Mongolei, einem Provinzbezirk entsprechend)​ (S)​, Eid (S)​, Einigkeit (S)​, schwören, verpfänden (V)​, verbinden, vereinigen (V)

alliance, ligue

メイ ベイ モウ ボウ ミョウ ちかい ちか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