祔字的意思和解釋
祔
⺭部 共9畫 左右結構 U+7954 CJK 基本漢字
祔字概述
〔祔〕字拚音是(fù),部首是⺭部,總筆數是9畫。
〔祔〕字結構是左右結構,可拆解為(⿰示付)組成。
〔祔〕字倉頡碼是IFODI,五筆是PYWF,四角碼是3420.0。
〔祔〕字統一碼UNICODE是U+7954,位於UNICODE的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(基本漢字),十進製:31060,UTF8:E7A594。
祔的意思
祔 fù ㄈㄨˋ
基本解釋
①奉新死者的木主於祖廟與祖先的木主一起祭祀:“卒哭,明日以其班~。”
②合葬:“周公蓋~。”
詳細解釋
名詞
◎祭名。原指古代帝王在宗廟內將後死者神位附於先祖旁而祭祀。
卒哭明日以其班祔。 《儀禮 · 既夕禮》
祔主(以死者神位附祭於先祖);祔祀(在祖廟內後死者附於先靈下合祭);祔廟(祔祭後死者於先祖之廟)
ancient sacrifices to ancestors;
動詞
◎合葬 。
祔穴(合葬的墓穴);祔葬(合葬);祔窆(合葬);祔次(合葬的序列)
bury in the same tomb;
祔的國語辭典解釋
祔 fù ㄈㄨˋ
詳細解釋
動
1.奉新死者的神主入廟,與先祖合祭。
《說文解字 · 示部》:“祔,後死者合食於先祖。”《左傳 · 僖公三十三年》:“凡君薨,卒哭而祔。”《明史 · 卷一五 · 孝宗本紀》:“己酉,憲宗神主祔太廟。”
2.子孫的棺木附葬在祖墳裏。
《南史 · 卷五三 · 梁武帝諸子傳 · 豫章王綜傳》:“後梁人盜其柩來奔,武帝猶以子禮祔葬陵次。”
祔的兩岸詞典解釋
祔 fù ㄈㄨˋ
詳細解釋
1.《書》古代的一種祭祀,後死者的神主入於祖廟合祭。
己酉,憲宗神主祔太廟(《明史‧卷十五‧孝宗本紀》)。
2.《書》合葬。
後梁人盜其柩來奔,武帝猶以子禮祔葬陵次(《南史‧卷五十三‧梁武帝諸子列傳‧豫章王綜》)。
祔字的翻譯
worship one's ancestors; entomb
culte des ancêtres
ブ 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