笮字的意思和解釋
笮
⺮部 共11畫 上下結構 U+7B2E CJK 基本漢字
笮字概述
〔笮〕字拚音是(zé,zhà,zuó),部首是⺮部,總筆數是11畫。
〔笮〕字結構是上下結構,可拆解為(⿱竹乍)組成,造字法是形聲字。
〔笮〕字倉頡碼是HHS,五筆是TTHF,四角碼是8821.1。
〔笮〕字統一碼UNICODE是U+7B2E,位於UNICODE的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(基本漢字),十進製:31534,UTF8:E7ACAE。
〔笮〕字在《通用規範漢字表》的二級字表中,屬次常用字。
笮的意思
笮 zuó ㄗㄨㄛˊ
基本解釋
◎用竹篾擰成的索。~橋(竹索橋)。
詳細解釋
名詞
1.竹索。拉船的ň。
筰,筊也。從竹,作聲。竹索也。 《說文》負笮引文舟,饑渴常不飽。 南朝宋 · 謝靈運《折楊柳行》
笮橋(用竹索編織而成的架空吊橋)
bamboo rope;
2.竹竿。
人未學曰矇,矇者,竹木之類也…不入師門,無經傳之教,以鬱樸之實,不曉禮義,立之朝廷,植笮樹表之類也,其何益哉? 漢 · 王充《論衡》
bamboo pole;
3.另見 zé。
笮 zé ㄗㄜˊ
基本解釋
①鋪在椽上瓦下的葦席或竹席。
②壓榨:“吏士渴乏,~馬糞汁而飲之”。
③裝箭的竹器。
④姓。
詳細解釋
名詞
1.屋上的箔席。用竹或葦編成,鋪在瓦下椽上。
笮,迫也。在瓦之下,棼上。 《說文》
bamboo or reed mat used in building a house;
2.姓。
3.另見 zuó。
笮的國語辭典解釋
笮 zé ㄗㄜˊ
詳細解釋
名
1.竹編的箭袋。
《廣韻 · 入聲 · 陌韻》:“笮,矢箙。”《儀禮 · 既夕禮》:“役器:甲胄幹笮。”漢 · 鄭玄 · 注:“笮,矢箙。”
2.屋頂上承瓦的竹板。
《廣韻 · 入聲 · 陌韻》:“笮,又屋上版。”
3.姓。如漢代有笮融。
動
◎壓迫、逼迫。
漢 · 應劭《風俗通義 · 卷一 · 六國》:“燕外迫蠻、陌,內笮齊、晉。”《三國誌 · 卷五二 · 吳書 · 諸葛謹傳》:“以操笮其頭,畏操威嚴,故竭心盡意,不敢為非耳。”
形
◎狹窄、狹隘。
漢 · 曹丕《陌上桑》詩:“側足獨窘步,路局笮。”
笮的兩岸詞典解釋
笮 zé ㄗㄜˊ
詳細解釋
1.《書》用竹編製而成的箭袋。
甲胄幹笮(《儀禮‧既夕禮》)。
2.《書》屋頂上承瓦的竹席、竹版。
3.《書》壓迫;逼迫。
燕外迫蠻陌,內笮齊晉(漢‧應劭《風俗通義‧卷一‧六國》)。
4.姓。
笮字的翻譯
boards which support tiles on roof
beschränken, eng , Ze (Eig, Fam)
(nom de famille)
サク シャク サ ザク シ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