箅字的意思和解釋

⺮部 共14畫 上中下結構 U+7B85 CJK 基本漢字

二級漢字 通用字

⺮ 部

14 畫

8 畫

上中下結構

形聲字

31431425121132

bai3

8822.1

U+7B85

E7AE85

HWML

TLGJ

箅字概述

〔箅〕字拚音是(),部首是⺮部,總筆數是14畫

〔箅〕字結構是上中下結構,可拆解為(⿱竹畀)組成,造字法是形聲字

〔箅〕字倉頡碼是HWML,五筆是TLGJ,四角碼是8822.1

〔箅〕字統一碼UNICODE是U+7B85,位於UNICODE的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(基本漢字),十進製:31621,UTF8:E7AE85

〔箅〕字在《通用規範漢字表》二級字表中,屬次常用字

箅的意思

bì ㄅㄧˋ

基本解釋

〔~子〕有空隙而能起間隔作用的片狀器具,如“竹~~”、“紗~~”。

詳細解釋

名詞

蒸鍋中的竹屜。後指有空隙而能起間隔作用的器具 箅,所以蔽甑底者也。從竹,畀聲。——《說文》。按,甑以蒸飯,底有七穿以竹席蔽之。敝箅不能救鹽池之堿,阿膠不能止 黃河之濁。—— 北周· 庾信《哀江南賦》

bamboo steamer;

箅的國語辭典解釋

bì ㄅㄧˋ

詳細解釋

平而有孔隙的竹器,墊在鍋底,以便蒸食物之用。

《說文解字 · 竹部》:“箅,所以蔽甑底。”

箅的兩岸詞典解釋

bì ㄅㄧˋ

詳細解釋

指一種有縫隙或孔眼的片狀器具,墊在鍋底,可用來蒸熟食物。俗稱“箅子”。

箅字的翻譯

grate; grid; grating

ヘイ 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