箬字的意思和解釋
箬
⺮部 共14畫 上中下結構 U+7BAC CJK 基本漢字
箬字概述
〔箬〕字拚音是(ruò,nà),部首是⺮部,總筆數是14畫。
〔箬〕字結構是上中下結構,可拆解為(⿱竹若)組成,造字法是形聲字。
〔箬〕字倉頡碼是HTKR,五筆是TADK,四角碼是8860.4。
〔箬〕字統一碼UNICODE是U+7BAC,位於UNICODE的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(基本漢字),十進製:31660,UTF8:E7AEAC。
〔箬〕字在《通用規範漢字表》的二級字表中,屬次常用字。
箬的意思
箬 ruò ㄖㄨㄛˋ
基本解釋
①一種竹子,葉大而寬,可編竹笠,又可用來包棕子。~竹。~笠。~帽。~席。
②箬竹的葉子。
③筍皮。
詳細解釋
名詞
1.竹筍殼。
箬,楚謂竹皮曰箬。 《說文》
箬殼(筍殼;筍皮)
skin of bamboo shoots;
2.竹名。即箬竹。竹葉及籜似蘆荻 。
箬竹。
indocalamus;
3.箬葉,箬竹的葉子。
中軒敞者為艙,蒻篷覆之。 魏學洢《核舟記》
箬篷(用箬葉編的船篷);箬簍(用箬竹編的簍);箬包船(一種頭部尖狹,船頂上包有穹形箬篷以蔽烈日、雨雪的船);箬粽(用箬竹葉包的粽子)
indocalamus leaf;
箬的國語辭典解釋
箬的兩岸詞典解釋
箬 ruò ㄖㄨㄛˋ
詳細解釋
1.《書》竹筍外殼。
箬殼、緗箬素筍,彤竿綠筒。
2.《書》竹名。即篛竹。其葉寬而大,多用來編製竹笠或包粽子。
攜妻孔氏入會稽南山,以伐樵采箬為業(《南史‧卷七十五‧隱逸列傳上‧朱百年》)。
3.《書》箬竹的葉;泛指包裹物品的竹葉片。
青箬裹鹽歸峒客,綠荷包飯趁虛人(唐‧柳宗元《柳州峒氓詩》)。
箬字的翻譯
the cuticle of the bamboo a broad-leaved bamboo
eine breitblättrige Bambusart
bambou, jonc
ジャク ニャ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