縢字的意思和解釋

téng

⽉部 共16畫 左右結構 U+7E22 CJK 基本漢字

三級漢字

⽉ 部

16 畫

10 畫

左右結構

3511431134554234

téng

tang4

7929.3

U+7E22

E7B8A2

BFQF

EUDI06 EUGI98 EUDI86

縢字概述

〔縢〕字拚音是(téng),部首是⽉部,總筆數是16畫

〔縢〕字結構是左右結構,可拆解為(⿸𰮤糸)組成。

〔縢〕字倉頡碼是BFQF,五筆是EUDI06 EUGI98 EUDI86 ,四角碼是7929.3

〔縢〕字統一碼UNICODE是U+7E22,位於UNICODE的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(基本漢字),十進製:32290,UTF8:E7B8A2

〔縢〕字在《通用規範漢字表》三級字表中。

縢的意思

téng ㄊㄥˊ

基本解釋

封閉:“武王有疾,周公作金~。”

纏束:“竹閉緄~。”

繩索:“公車千乘,朱英綠~。”

綁腿布:“羸~履蹻,負書擔橐。”

通“”,袋子:“其縑帛圖書,大則連為帷蓋,小乃製為~囊。”

詳細解釋

動詞

(形聲。從糸( mì ),朕( zhèn )聲。本義:纏束) 同本義 縢,緘也。——《說文》 束也。——《書·金縢》鄭注 竹閉緄縢。——《詩·秦風·小戎》

bind with cord;

名詞

1.繩索。

,索也。 《廣雅》朱英綠 《詩 · 魯頌 · 閟宮》。傳:“繩也。”攝緘 清 · 黃宗羲《原君》

縢履(用繩編的鞋)

rope; cord;

2.緘封 。

縢書(指金繩函封的玉冊);縢牒(猶言金緘玉牒)

seal;

3.邊飾。

《儀禮 · 士喪禮》

lace;

4.綁腿。

履蹻。 《戰國策 · 秦策》

leg wrappings;

5.囊,袋。

其縑帛圖書大者連為帷蓋,小乃製為滕囊。 《後漢書 · 儒林傳》

縢囊(囊,袋)

pocket;

縢的國語辭典解釋

téng ㄊㄥˊ

詳細解釋

封閉、纏束。

《詩經 · 秦風 · 小戎》:“交韔二弓,竹閉緄縢。”漢 · 毛亨 · 傳:“縢,約也。”

1.繩索。

《詩經 · 魯頌 · 閟宮》:“公車千乘,朱英綠縢。”《續漢書誌 · 第三〇 · 輿服誌下》:“乘輿以縢貫曰珠。”

2.綁腿布。

《戰國策 · 秦策一》:“羸縢履𫏋,負書擔橐。”

3.囊。

《後漢書 · 卷七九 · 儒林傳上 · 序》:“大則連為帷蓋,小乃製為縢囊。”《遼史 · 卷五二 · 禮誌五》:“負銀罌,捧縢,履黃道行。”

縢的兩岸詞典解釋

téng ㄊㄥˊ

詳細解釋

1.《書》封閉;纏束。

交韔二弓,竹閉緄縢(《詩經 · 秦風 · 小戎》)。

2.《書》繩索。

公車千乘,朱英綠縢(《詩經 · 魯頌 · 閟宮》)。

3.《書》綁腿布。

羸縢履𫏋,負書擔橐(《戰國策 · 秦策一》)。

縢字的翻譯

bind, tie up, restrain; cord

binden, verbinden

lier, attacher

トウ ドウ かな からげる むかば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