缁字的意思和解釋
缁
⺰部 共11畫 左右結構 U+7F01 CJK 基本漢字
缁字概述
〔缁〕字拚音是(zī),部首是⺰部,總筆數是11畫。
〔缁〕字結構是左右結構,可拆解為(⿰糸甾)組成,造字法是形聲字。
〔缁〕字倉頡碼是VMVVW,五筆是XVLG,四角碼是2216。
〔缁〕字統一碼UNICODE是U+7F01,位於UNICODE的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(基本漢字),十進製:32513,UTF8:E7BC81。
〔缁〕字在《通用規範漢字表》的二級字表中,屬次常用字。
缁的意思
缁 zī ㄗ
基本解釋
◎黑色。~衣。~帷。~素(a。黑和白;b。借指僧人和俗人,因僧尼穿黑衣,而白衣是平常人穿的衣服)。~黃(指和尚與道士)。
詳細解釋
形容詞
◎(形聲。從糸( mì ),甾( zī )聲。糸,細絲,可以染上各種顏色。本義:帛黑色) 同本義。
緇,帛黑色也。 《說文》緇衣之宜兮。 《詩 · 鄭風 · 緇衣》天雨,解素衣,衣緇衣而反。 《韓非子 · 說林下》素衣雖成緇,不為京路塵。 陸遊《自小雲頂上雲頂寺》
緇布(黑色的布帛);緇衣(本為古代用黑色的布帛做的朝服,後借以泛稱黑色衣服;僧尼所穿青黑色的衣服);緇林(僧人聚集之處。緇,指僧人穿的黑色衣服)
silks black;
名詞
1.僧侶。
遊食緇黃,往來寄宿。 《聊齋誌異》
緇錫(僧人);緇子(和尚);緇林(僧界,僧眾);緇徒(僧侶)
monks and priests;
2.黑色僧服。亦指僧侶或作僧侶。
自此更姓改名,削發披緇,去了。 《儒林外史》
緇服(僧服);緇衲(僧衣。借指僧侶);緇錫(僧衣錫杖。僧人所用)
robes of monks;
缁字的翻譯
black silk
(noir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