缒字的意思和解釋

zhuì

⺰部 共12畫 左右結構 U+7F12 CJK 基本漢字

二級漢字 通用字

⺰ 部

12 畫

9 畫

左右結構

形聲字

551325151454

zhuì

zeoi6

2713

U+7F12

E7BC92

VMYHR

XWNP06 XTNP98 XWNP86

缒字概述

〔缒〕字拚音是(zhuì),部首是⺰部,總筆數是12畫

〔缒〕字結構是左右結構,可拆解為(⿰糸追)組成,造字法是形聲字

〔缒〕字倉頡碼是VMYHR,五筆是XWNP06 XTNP98 XWNP86 ,四角碼是2713

〔缒〕字統一碼UNICODE是U+7F12,位於UNICODE的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(基本漢字),十進製:32530,UTF8:E7BC92

〔缒〕字在《通用規範漢字表》二級字表中,屬次常用字

缒的意思

zhuì ㄓㄨㄟˋ

基本解釋

用繩索拴住人或物從上往下放。~城而下。

詳細解釋

動詞

1.形聲。從糸( mì ),追聲。本義:糸在繩子上放下去。

2.同本義。

,以繩有所懸也。 《說文》納師。 《左傳 · 襄公十九年》子占使師夜而登。 《左傳 · 昭公十九年》[燭之武]夜而出。 《左傳 · 僖公三十年》敵兵攻城,綱身督戰,募壯士城而下。 《宋史》

縋關(從關門旁緣繩而下);縋城(由城上以繩索垂至平地,緣之而下)

let down(with a rope);

3.拽;拉 。

縋牛(拉牛;牽牛);縋手(拉手)

pull; draw;

名詞

繩索。

登者六十人,絕,師鼓噪,城上之人亦噪。 《左傳》

縋絕(繩斷);係縋(係結繩索)

rope;

缒字的翻譯

climb down rope; hang by rope

suspend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