聵字的意思和解釋

kuì

⽿部 共18畫 左右結構 U+8075 CJK 基本漢字

⽿ 部

18 畫

12 畫

左右結構

122111251212511134

kuì

kui2

6518.6

U+8075

E881B5

SJLMC

BKHM

聵字概述

〔聵〕字拚音是(kuì),部首是⽿部,總筆數是18畫

〔聵〕字結構是左右結構,可拆解為(⿰耳貴)組成。

〔聵〕字倉頡碼是SJLMC,五筆是BKHM,四角碼是6518.6

〔聵〕字統一碼UNICODE是U+8075,位於UNICODE的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(基本漢字),十進製:32885,UTF8:E881B5

聵的意思

kuì ㄎㄨㄟˋ

基本解釋

生而耳聾。

糊塗;不明事理。如。昏聵。

假裝不知。

詳細解釋

先天性耳聾。後泛指耳聾。

,生而聾也。從耳,貴聲。 《說文》蘄州龐君 安常善醫則 《東坡誌林》不可使聽。 《國語 · 晉語四》

聵眊(耳聾眼花。引申爲昏聵)

deaf;

形容詞

昏聵,不明事理。

近愚則 皮日休《耳箴》開聾啓 孔尚任《桃花扇》

聵聵(胡塗無知,不明事理)

unknown;

聵的國語辭典解釋

kuì ㄎㄨㄟˋ

詳細解釋

1.耳聾、聽不見。

宋 · 範成大《大暑舟行含山道中雨驟至霆奔龍掛可駭》詩:“盆傾耳雙聵,鬥暗目四眩。”

2.糊塗不明事理。

唐 · 皮日休《耳箴》:“近賢則聰,近愚則聵。”

昏聵。

耳朵聽不見的人。

《國語 · 晉語四》:“嚚瘖不可使言,聾聵不可使聽。”

振聾發聵。

聵的兩岸詞典解釋

kuì ㄎㄨㄟˋ

詳細解釋

1.《書》耳聾。

盆傾耳雙聵,鬥暗目四眩(宋‧範成大《大暑舟行含山道中雨驟至霆奔龍掛可駭詩》)。

2.《書》耳聾的人。

嚚瘖不可使言,聾聵不可使聽(《國語‧晉語四》)。

3.《書》糊塗;不明事理。

近賢則聰,近愚則聵(唐‧皮日休《耳箴》)。

聵字的翻譯

deaf

schwerhörig, taub

sourd

カイ ガイ 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