舂字的意思和解釋
舂
⾅部 共11畫 上下結構 U+8202 CJK 基本漢字
舂字概述
〔舂〕字拚音是(chōng,chuāng,zhōng),部首是⾅部,總筆數是11畫。
〔舂〕字結構是上下結構,可拆解為(⿱𡗗臼)組成,造字法是形聲字。
〔舂〕字倉頡碼是QKHX,五筆是DWEF06 DWEF98 DWVF86 ,四角碼是5077.7。
〔舂〕字統一碼UNICODE是U+8202,位於UNICODE的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(基本漢字),十進製:33282,UTF8:E88882。
〔舂〕字在《通用規範漢字表》的二級字表中,屬次常用字。
舂的意思
舂 chōng ㄔㄨㄥ
基本解釋
◎把東西放在石臼或乳缽裏搗掉皮殼或搗碎。~米。~藥。
詳細解釋
動詞
1.把東西放在石臼或缽裏搗去皮殼或搗碎。
舂,搗粟也。 《說文》城曰舂。 《後漢書 · 明帝紀》水舂河漕。 《後漢書 · 西羌傳》。注:“即水碓也。”
舂堂(又叫舂塘。舂穀的木槽);舂穀(舂搗穀物);舂揄(指舂米。搗米於臼曰舂,自臼取出曰揄)
pound;
2.通“冲”。衝擊。
舂其喉以戈,殺之。 《史記 · 魯周公世家》舂,撞也。以舂築地為節也。 《釋名》
舂擊(衝擊);舂撞(衝撞;衝擊)
rush;
名詞
1.臼。
剛勇有力,能舉石舂。 《聊齋誌異》
mortar;
2.古代因犯罪或被俘等成為舂膳的奴隸 。
舂市(古代舂人所役女犯勞作之處);舂槁(又叫舂槁。 周代舂人、槁人的合稱。職掌罪人服苦役之事)
pounding slave;
舂的國語辭典解釋
舂 chōng ㄔㄨㄥ
詳細解釋
動
1.把穀物以杵臼搗去皮殼。
《說文解字 · 臼部》:“舂,搗粟也。”唐 · 張籍《羈旅行》:“主人舂米為夜食,晨雞喔喔茅屋傍。”
舂藥。
2.突擊、刺擊。
《史記 · 卷三三 · 魯周公世家》:“富父終甥,舂其喉,以戈殺之。”唐 · 白居易《潛別離》詩:“深籠夜鎖獨棲鳥,利劍舂斷連理枝。”
名
◎古代的一種刑罰。婦女犯罪時以舂米代替軍役。
《周禮 · 秋官 · 司厲》:“其奴,男子入於罪隸,女子入於舂、槀。”
舂的兩岸詞典解釋
舂字的翻譯
grind in mortar
zerklopfen, klopfen, schlagen , zerstossen (Körner)
piler
ショウ シュ ソウ つく うすづ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