芩字的意思和解釋

qín yín

⺾部 共7畫 上下結構 U+82A9 CJK 基本漢字

二級漢字 通用字

⺾ 部

7 畫

4 畫

上下結構

形聲字

1223445

qín,yín

kam4

4420.7

U+82A9

E88AA9

TOIN

AWYN

芩字概述

〔芩〕字拚音是(qín,yín),部首是⺾部,總筆數是7畫

〔芩〕字結構是上下結構,可拆解為(⿱艸今)組成,造字法是形聲字

〔芩〕字倉頡碼是TOIN,五筆是AWYN,四角碼是4420.7

〔芩〕字統一碼UNICODE是U+82A9,位於UNICODE的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(基本漢字),十進製:33449,UTF8:E88AA9

〔芩〕字在《通用規範漢字表》二級字表中,屬次常用字

芩的意思

qín ㄑㄧㄣˊ

基本解釋

〔黃~〕多年生草本植物,葉對生,花淡紫色,或帶青白色,根長大,色深黃,可入藥。

古書上指蘆葦一類的植物。

詳細解釋

名詞

1.黃芩。

草也。 《說文》食野之 《詩 · 小雅 · 鹿鳴》

skullcap;

2.古書上指蘆葦一類的植物。多年生草本植物,葉子對生,披針形,開淡紫色花。根黃色,中醫入藥,有清熱祛濕等作用。

芩的國語辭典解釋

qín ㄑㄧㄣˊ

詳細解釋

1.一種蔓生草類。

《說文解字 · 艸部》:“芩,艸也。”《詩經 · 小雅 · 鹿鳴》:“呦呦鹿鳴,食野之芩。”孔穎達正義引陸機曰:“莖如釵股,葉如竹,蔓生。”

2.一種藥草。參見“黃芩”條。

芩的兩岸詞典解釋

qín ㄑㄧㄣˊ

詳細解釋

1.植物名。多年生高草。具發達的匍匐莖,稈直立,花序的小穗有3-4朵小花,基部有絲狀柔毛。今名“蔓葦”。

2.姓。

芩字的翻譯

Phragmites japonicus

キン ギン ケン ゲン ゴン じしば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