蓎字的意思和解釋

táng

⺾部 共13畫 上下結構 U+84CE CJK 基本漢字

⺾ 部

13 畫

10 畫

上下結構

1224135112251

táng

tong4

4426.7

U+84CE

E8938E

TILR

AOVK06 AOVK98 AYVK86

蓎字概述

〔蓎〕字拚音是(táng),部首是⺾部,總筆數是13畫

〔蓎〕字結構是上下結構,可拆解為(⿱艸唐)組成。

〔蓎〕字倉頡碼是TILR,五筆是AOVK06 AOVK98 AYVK86 ,四角碼是4426.7

〔蓎〕字統一碼UNICODE是U+84CE,位於UNICODE的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(基本漢字),十進製:33998,UTF8:E8938E

蓎的意思

táng ㄊㄤˊ

基本解釋

〔~蒙〕即“菟絲”,一種纏繞寄生草本植物。

蓎的國語辭典解釋

táng ㄊㄤˊ

詳細解釋

蓎蒙:植物名。即女蘿。鬆蘿科鬆蘿屬。形似線,懸垂,淡綠色,絲狀分歧,中軸堅韌。子器盤狀,邊緣具毛枝狀,子囊棍棒狀,橢圓形,有孢子。

《玉篇 · 艸部》:“蓎,蓎蒙,女蘿。”

蓎的兩岸詞典解釋

táng ㄊㄤˊ

詳細解釋

參見【蓎蒙】。

蓎字的翻譯

トウ ド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