虒字的意思和解釋

zhì

⺁部 共10畫 半包圍結構 U+8652 CJK 基本漢字

三級漢字

⺁ 部

10 畫

4 畫

半包圍結構

形聲字

3321531535

sī,xī,tí,zhì

si1

7121.7

U+8652

E89992

HYPU

RHAW06 RHWV98 RHAM86

虒字概述

〔虒〕字拚音是(sī,xī,tí,zhì),部首是⺁部,總筆數是10畫

〔虒〕字結構是半包圍結構,可拆解為(⿸𠂆虎)組成,造字法是形聲字

〔虒〕字倉頡碼是HYPU,五筆是RHAW06 RHWV98 RHAM86 ,四角碼是7121.7

〔虒〕字統一碼UNICODE是U+8652,位於UNICODE的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(基本漢字),十進製:34386,UTF8:E89992

〔虒〕字在《通用規範漢字表》三級字表中。

虒的意思

sī ㄙ

基本解釋

〔委~〕古書上說的一種似虎有角的獸。

虒的國語辭典解釋

sī ㄙ

詳細解釋

1.傳說中的水中怪獸。

《廣韻 · 平聲 · 支韻》:“虒,似虎有角,能行水中。”

2.虒祁:古代宮室名稱。位於今大陸地區山西省曲沃縣西南,北臨汾水。

《左傳 · 昭公八年》:“於是晉侯方築虒祁之宮。”

虒的兩岸詞典解釋

sī ㄙ

詳細解釋

用於地名。如虒亭,在山西。

虒字的翻譯

an amphibious beast resembling a tiger with one horn; place name in Shanxi

animal amphibie avec une corne

シ テイ 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