虜字的意思和解釋

⾌部 共13畫 半包圍結構 U+865C CJK 基本漢字

⾌ 部

13 畫

6 畫

半包圍結構

2153152512153

lou5

2122.7

U+865C

E8999C

YPWKS

HALE06 HLEE98 HALL86

虜字概述

〔虜〕字拚音是(),部首是⾌部,總筆數是13畫

〔虜〕字結構是半包圍結構,可拆解為(⿸虍男)組成。

〔虜〕字倉頡碼是YPWKS,五筆是HALE06 HLEE98 HALL86 ,四角碼是2122.7

〔虜〕字統一碼UNICODE是U+865C,位於UNICODE的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(基本漢字),十進製:34396,UTF8:E8999C

虜的意思

lǔ ㄌㄨˇ

基本解釋

俘獲。~獲。俘~。(➊打仗時捉住敵人;➋打仗時捉住的敵人)。

俘獲的人。

中國古代對北方外族的貶稱。

詳細解釋

1.形聲。從力,從毌( guàn ),虍( hū )聲。「毌」即「貫」字,是穿錢用的繩索。這裏表示用繩索拘捕的意思。本義:俘獲。

2.同本義。

,獲也。 《說文》獻民者操右袂。 《禮記 · 曲禮》。注:「軍所獲也。」且爲所 《史記 · 項羽本紀》楚將 屈匄。 《史記 · 屈原賈生列傳》趙王。 《戰國策 · 燕策》

take prisoner; capture;

3.亦指虜掠、抄掠。

珠柙離丘體,珍寶見剽 張載《七哀》匈奴略千餘人及畜產而去。 《史記 · 韓長孺列傳》

虜掠(虜獲掠奪);虜奪(虜掠搶奪);虜暴(殘害暴虐他人,一如奴隸);虜略(虜獲掠奪)

rob;

名詞

1.俘虜。

乘奔逐北,斬首捕十餘萬。 《鹽鐵論 · 誅秦》吾屬今爲之矣! 《史記 · 項羽本紀》爲降手蠻夷。 《漢書 · 李廣蘇建傳》爲奔亡之 南朝樑 · 丘遲《與陳伯之書》乞爲囚 宋 · 蘇軾《教戰守》

虜囚(俘虜);虜役(奴役);虜伏(如俘虜一樣降服)

captive;

2.奴僕。

雖臣之勞不苦於此矣。 《韓非子 · 五蠹》

虜役(奴僕);虜使(役使之如奴隸)

slave;

3.指敵人;叛逆。

則直前詬帥失信。 文天祥《指南錄後序》

虜塵(指敵寇或叛亂者的侵擾)

enemy; betrayer;

4.古時對北方外族或南方人對北方人的蔑稱。

帥失信。 宋 · 文天祥《指南錄後序》奉西北之 宋 · 蘇軾《教戰守》

虜人(胡人);虜民(胡族的人民); 虜廷(胡虜的朝廷); 虜使(胡虜的使臣)

non-Han nationalities living in the North and West in ancient times;

虜的國語辭典解釋

lǔ ㄌㄨˇ

詳細解釋

1.捉住、擒獲。

《說文解字 · 毌部》:“虜,獲也。”《史記 · 卷九二 · 淮陰侯傳》:“於是漢兵夾擊,大破虜趙軍。”

2.搶奪、掠取。

《史記 · 卷一〇八 · 韓長孺傳》:“匈奴虜略千餘人及畜產而去。”晉 · 張載《七哀詩》二首之一:“珠柙離玉體,珍寶見剽虜。”

1.爭戰中俘獲的敵人。

《詩經 · 大雅 · 常武》:“鋪敦淮𣸣,仍執醜虜。”

俘虜。

2.奴隸、仆人。

《韓非子 · 說難》:“伊尹為宰,百裏奚為虜。”《史記 · 卷八七 · 李斯傳》:“慈母有敗子而嚴家無格虜。”

3.對敵人輕蔑的稱呼。

宋 · 蘇軾《念奴嬌 · 大江東去》詞:“談笑間,強虜灰飛煙滅。”《喻世明言 · 卷三十九 · 汪信之一死救全家》:“官府隻慮我北去通虜,決不疑在近地。”

luǒ ㄌㄨㄛˇ

詳細解釋

(一)之又音。

虜的兩岸詞典解釋

lǔ ㄌㄨˇ

詳細解釋

1.擒獲;捉住。

虜獲、俘虜敵兵多人。

2.打仗時捉住的敵人。

一朝(ㄓㄠ zhāo)為虜、活捉三名俘虜。

3.搶奪;掠取。

虜奪、奸淫虜掠。

4.《書》對敵人的蔑稱。

談笑間,強虜灰飛煙滅(宋‧蘇軾《念如嬌‧大江東去》詞)。

5.《書》奴隸;仆人。

伊尹為宰,百裏奚為虜(《韓非子‧說難》)。

虜字的翻譯

to capture, imprison, seize; a prison

gefangen nehmen, gefangennehmen [alt]

capturer, piller, prisonnier, esclave

リョ とり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