袪字的意思和解釋
袪
⻂部 共10畫 左右結構 U+88AA CJK 基本漢字
袪字概述
〔袪〕字拚音是(qū),部首是⻂部,總筆數是10畫。
〔袪〕字結構是左右結構,可拆解為(⿰衤去)組成,造字法是形聲字。
〔袪〕字倉頡碼是LGI,五筆是PUFC,四角碼是3423.1。
〔袪〕字統一碼UNICODE是U+88AA,位於UNICODE的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(基本漢字),十進製:34986,UTF8:E8A2AA。
〔袪〕字在《通用規範漢字表》的三級字表中。
袪的意思
袪 qū ㄑㄩ
基本解釋
①袖口:“摻執子之~兮”。
②舉起,撩起。~衣請業。
③同“祛”。
詳細解釋
名詞
1.形聲。從衣,去聲。本義:衣袖。
2.同本義。
袪,衣袂也。 《說文》袪尺二寸。 《禮記 · 王藻》。按,析言之,則袖曰袂,袖口曰袪。”摻執子之袪兮。 《詩 · 鄭風 · 遵大路》羔裘豹袪。 《詩 · 唐風 · 羔裘》左袪掛於博桑。 《楚辭 · 哀時命》(晉文公)逾垣而走,(寺人)披斬其袪。 《左傳》
sleeve;
3.專指袖口 。
袪裼(緣飾袖口)
end of sleeve;
動詞
1.撩起。
黼帳袪而結組兮。 傅毅《舞賦》。注:“猶舉也。”
袪衣(撩起衣服);袪步(舉衣而行);袪衣受業(撩起衣服前往受業。形容虛心求教)
lift up;
2.擺脫,去掉。
童蒙賴焉。用袪其蔽。 蔡邕《郭有道碑文》伊餘樂好仁,惑袪各亦泯。 殷仲文《南州桓公九井作》
袪除(除去);袪癢(除病);袪蕩(清除)
drive off;
3.分開。
合袪於天地神祗。 《漢書》
separate;
袪的國語辭典解釋
袪 qū ㄑㄩ
詳細解釋
名
◎衣袖、袖口。
《詩經 · 鄭風 · 遵大路》:“遵大路兮,摻執子之袪兮。”《左傳 · 僖公五年》:“逾垣而走,披斬其袪。”
動
1.舉起、撩起。
《呂氏春秋 · 恃君覽 · 達鬱》:“特會朝雨,袪步堂下。”晉 · 張華《巧杜賦》:“吉人向風而袪袂。”
2.分開、開散。
《文選 · 揚雄 · 劇秦美新》:“權輿天地未袪,睢睢盱盱。”
3.除去。
《文選 · 蔡邕 · 郭有道碑文》:“童蒙賴焉,用袪其蔽。”
袪字的翻譯
sleeves; cuff
キョ コ あげる さる そ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