裼字的意思和解釋
裼
⻂部 共13畫 左右結構 U+88FC CJK 基本漢字
裼字概述
〔裼〕字拚音是(tì,xī),部首是⻂部,總筆數是13畫。
〔裼〕字結構是左右結構,可拆解為(⿰衤易)組成,造字法是形聲字。
〔裼〕字倉頡碼是LAPH,五筆是PUJR,四角碼是3622.7。
〔裼〕字統一碼UNICODE是U+88FC,位於UNICODE的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(基本漢字),十進製:35068,UTF8:E8A3BC。
〔裼〕字在《通用規範漢字表》的三級字表中。
裼的意思
裼 xī ㄒㄧ
基本解釋
◎脫去上衣,露出身體的一部分。袒~。
詳細解釋
動詞
1.脫去衣服露出上身。
裼,袒也。從衣,易聲。 《說文》裼,脫衣見體也。 《玉篇》襢裼暴虎。 《詩 · 鄭風 · 大叔於田》襢裼,肉袒。 《爾雅》徒裼以趨敵。 《史記 · 張儀傳》聞戰,頓足徒裼。 《戰國策 · 初見秦》曹君袒裼而觀之。 《韓非子 · 十過》
袒裼(袒、裼都指脫去衣服,露出上身,但袒還指脫去衣袖露出上臂,問吉凶露左臂,受刑露右臂);裼襲(古行禮時,袒外衣而露裼衣,且不盡覆其裘,謂之裼裘。非盛禮時,以此為敬)
be naked to the waist; divest or unbutton one's upper garment;
2.脫去外衣露出內衣。
裼降立。 《儀禮 · 聘禮》
take off the outer clothing;
名詞
1.古代加在裘上麵的無袖衣。
裘之裼也,見美也。 《禮記 · 玉藻》
jacket;
2.另見 tì。
裼 tì ㄊㄧˋ
基本解釋
◎嬰兒的包被。
詳細解釋
名詞
1.嬰兒的包被。
乃生女子,載寢之地,載衣之裼。 《詩 · 小雅 · 斯幹》。毛傳:“裼,褓也。”
swaddling clothes;
2.另見 xī。
裼的國語辭典解釋
裼 xí ㄒㄧˊ
詳細解釋
名
◎古代加在皮裘外麵的長衣,相當於現在的披風。
《孟子 · 公孫醜上》:“雖袒裼裸裎於我側,爾焉能浼我哉!”
動
1.穿上長衣。
《禮記 · 玉藻》:“不文飾也,不裼。”
2.袒露,脫去上衣露出身體。
《史記 · 卷七〇 · 張儀傳》:“秦人捐甲,徒裼以趨敵。”唐 · 司馬貞 · 索隱:“裼,袒也。謂袒而見肉也。”
裼的兩岸詞典解釋
裼字的翻譯
to take off one's top; divest
Windeln (S), ausziehen, ablegen (Kleidung) (V)
mettre à nu la partie supérieure du corps, se mettre torse-nu
セキ テイ タイ シャク はだぬ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