褘字的意思和解釋
褘
⻂部 共14畫 左右結構 U+8918 CJK 基本漢字
褘字概述
〔褘〕字拚音是(huī,yī),部首是⻂部,總筆數是14畫。
〔褘〕字結構是左右結構,可拆解為(⿰衤韋)組成。
〔褘〕字倉頡碼是LDMQ,五筆是PUNH06 PUNG98 PUNH86 ,四角碼是3525.6。
〔褘〕字統一碼UNICODE是U+8918,位於UNICODE的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(基本漢字),十進製:35096,UTF8:E8A498。
褘的意思
褘 huī ㄏㄨㄟ
基本解釋
①王後的祭服。衣上有野雞的圖紋。《玉篇•衣部》:“褘,畫翬雉於王後之服也。”
②蔽膝;佩巾。佩之於前,可以蔽膝,蒙之於首,可以覆額。《爾雅•釋器》:“婦人之褘謂之縭。”
詳細解釋
名詞
◎王後的祭服。衣上有野雞的圖紋 。
褘衣(王後所穿,上有五彩雞形圖案的祭服) 【漢典】。
ceremonial robe of empress worn in time of sacrifice;
褘的國語辭典解釋
褘 huī ㄏㄨㄟ
詳細解釋
名
1.用以遮蔽膝前或覆蓋額頭的方巾。
唐 · 皮日休《九諷係述 · 悲遊》:“荷為裯兮芰為擺,荃為䘿兮薜為褘。”
2.王後的祭服,上麵畫有五彩的雉雞圖案。
《周禮 · 天官 · 內司服》:“掌王後之六服:褘衣、揄狄、闕狄、鞠衣、展衣、緣衣。”漢 · 鄭玄 · 注:“褘衣,畫翬者。……從王祭先王則服褘衣。”
褘的兩岸詞典解釋
褘字的翻譯
ceremonial gowns of a queen
イ 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