訴字的意思和解釋

⾔部 共12畫 左右結構 U+8A34 CJK 基本漢字

⾔ 部

12 畫

5 畫

左右結構

411125133124

sou3

0263.1

U+8A34

E8A8B4

YRHMY

YRYY

訴字概述

〔訴〕字拚音是(),部首是⾔部,總筆數是12畫

〔訴〕字結構是左右結構,可拆解為(⿰言斥)組成。

〔訴〕字倉頡碼是YRHMY,五筆是YRYY,四角碼是0263.1

〔訴〕字統一碼UNICODE是U+8A34,位於UNICODE的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(基本漢字),十進製:35380,UTF8:E8A8B4

訴的意思

sù ㄙㄨˋ

基本解釋

告訴;訴說。《説文•言部》:“訴,告也。”

控訴;控告。如:起訴;上訴;公訴人。《玉篇•言部》:“訴,訟也,告訴冤枉也。”

誹謗;讒害。《廣雅•釋詁二》:“訴,䛼也。”

辭酒不飲。張相《詩詞曲語辭匯釋》卷五:“訴,辭酒之義。”

求助;藉用。如:“訴諸武力”。

詳細解釋

1.形聲。本義:告狀;控告。

2.同本義。

,告也。 《說文》負孝公之周愬天子。 《公羊傳 · 昭公三十一年》必東愬於齊。 《戰國策 · 齊策》即連楮爲巨幅,廣二丈,大書一「屈」字,以兩竿夾揭之,走行禦史臺。 明 · 高啓《書博雞者事》

起訴;上訴;公訴;訴呈(訴狀);訴權(起訴和訴原的權利);訴辯(申訴並辯白);訴牒(訴狀);訴告(上訴;告狀)

accuse; charge; complain;

3.告訴,說給人聽。

正遇延平二人,說前事。 《三國演義》弦弦掩抑聲聲思,似平生不得誌。 唐 · 白居易《琵琶行(並序)》吾與並肩攜長,低低切切,何事不語?何情不? 林覺民《與妻書》

訴怨(對人訴說怨憤之情);訴長道短(原原本本地向人訴說);訴事(陳訴事情);訴屈(申訴冤屈);訴言(訴說)

tell; relate; inform;

4.求,求助 。

訴諸武力

resort to;

5.有事實根據地說人壞話。通「愬。

取貨於宣伯而公於 晉侯。 《左傳 · 成公十六年》公伯寮愬 子路於 季孫 《論語 · 憲問》

slander;

訴的國語辭典解釋

sù ㄙㄨˋ

詳細解釋

1.陳述、傾吐。

《文選 · 潘嶽 · 寡婦賦》:“潛靈邈其不反兮,殷憂結而靡訴。”唐 · 白居易《琵琶行》:“弦弦掩抑聲聲思,似訴平生不得意。”

告訴、訴說、互訴衷曲。

2.告狀、控告。

《漢書 · 卷十 · 成帝紀》:“刑罰不中,眾冤失職,趨闕告訴者不絕。”《新唐書 · 卷一一六 · 王綝傳》:“始,部中首領遝墨,民詣府訴,府曹素相餉謝,未嚐治。”

起訴、上訴。

3.詆毀。

《左傳 · 成公十六年》:“取貨於宣而訴公於晉侯,晉侯不見公。”《三國誌 · 卷一四 · 魏書 · 郭嘉傳》:“初,陳群非嘉不治行檢,數廷訴嘉,嘉意自若。”

4.求助、藉用。

訴諸武力。

姓。如漢代有訴梵。

訴的兩岸詞典解釋

sù ㄙㄨˋ

詳細解釋

1.對著人說出來;告訴。

訴苦、傾訴、如泣如訴。

2.向法院陳述案情;控訴。

起訴、公訴、一紙訴狀、訴訟公堂。

3.求助;借助。

訴諸武力、訴諸司法。

4.《書》誹謗;進讒言。

取貨於宣而訴公於晉侯,晉侯不見公(《左傳‧成公十六年》)。

5.姓。

訴字的翻譯

accuse; sue; inform; narrate

mitteilen (V)

raconter, accuser, recourir

ソ セキ シャク うったえる うった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