詭字的意思和解釋

guǐ

⾔部 共13畫 左右結構 U+8A6D CJK 基本漢字

⾔ 部

13 畫

6 畫

左右結構

4111251351355

guǐ

gwai2

0761.2

U+8A6D

E8A9AD

YRNMU

YQDB

詭字概述

〔詭〕字拚音是(guǐ),部首是⾔部,總筆數是13畫

〔詭〕字結構是左右結構,可拆解為(⿰言危)組成。

〔詭〕字倉頡碼是YRNMU,五筆是YQDB,四角碼是0761.2

〔詭〕字統一碼UNICODE是U+8A6D,位於UNICODE的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(基本漢字),十進製:35437,UTF8:E8A9AD

詭的意思

guǐ ㄍㄨㄟˇ

基本解釋

欺詐,奸滑。~稱。~道。~詐。~辯(➊無理強辯;➋邏輯學上指似是而非的論證,如“~~論”)。

怪異,出乎尋常。~異。~怪。~祕(隱祕難測)。~譎。

責成。~求(責求,索討,如“~~無已”)。

違反。言行相~。

詳細解釋

1.形聲。從言,危聲。本義:責成,要求。

2.同本義。

,責也。 《說文》滅賊。 《漢書 · 趙充國傳》今臣得出守郡,自效功,恐未效而死。 《漢書 · 京房傳》

詭求(要求,責求);詭駁(責難駁斥);詭責(責備;責問);詭令(責令)

instruct a person or an organization to fulfil an assigned task;

3.違反,自相矛盾。

,違也。 《西京賦》注引《說文》容服有儀謂之儀,反儀爲 《賈子道術》自然之性。 《淮南子 · 主術》古今趣。 《淮南子 · 辯亡論》言行相,不祥莫大焉。 《呂氏春秋 · 淫辭》

詭故(違反本心);詭局(同詭句、詭論。哲學名詞。加以肯定或否定都會獲致相反結果的局麵、論點或述句)

contradict;

4.隱蔽;隱藏。

不得已,變姓名,蹤跡。 宋 · 文天祥《指南錄 · 後序》

hide;

形容詞

1.怪異,奇異。

其名爲弔 《莊了 · 齊物論》文回波。 《淮南子 · 本經》。注:“奇異也。”殊形製,每各異觀。 漢 · 班固《西都賦》神仙誕之說,謂顏太師以兵解, 文少保亦以悟 大光明法蟬脫,實未嘗死。 清 · 全祖望《梅花嶺記》

詭形(奇異的形狀);詭特(奇特怪異);詭喻(奇詭的比喻);詭說(虛妄怪誕的言論)

eerie; queer; strange;

2.欺詐;假冒。

辯以中傷人。 《漢書 · 石顯傳》求利之緩。 《荀子 · 正論》。注:“詐也。”漢求武等,匈奴言 武死。 《漢書 · 蘇武傳》

詭對(以虛僞、欺詐的言辭對答);詭遇(打獵時不按禮法規定而橫射禽獸);詭弊(欺騙矇蔽);詭得(用不正當的手段取得)

deceitful; treacherous; crafty;

詭的國語辭典解釋

guǐ ㄍㄨㄟˇ

詳細解釋

1.責求、要求。

《說文解字 · 言部》:“詭,責也。”《後漢書 · 卷七六 · 循吏傳 · 孟嚐傳》:“先時宰守並多貪穢,詭人采求,不知紀極,珠遂漸徙於交阯郡界。”

2.違反、違背。

《文選 · 班固 · 幽通賦》:“變化故而相詭兮,孰雲 預其終始。”

言行相詭。

1.欺詐、狡猾。

《孫子 · 計》:“兵者,詭道也,故能而示之不能。”

詭計、詭策。

2.奇異、特殊。

《管子 · 法禁》:“詭俗異禮,大言法行。”《南史 · 卷五五 · 康絢傳》:“水中怪物,隨流而下,或人頭魚身,或龍形馬首,殊類詭狀,不可勝名。”

詭異、詭譎。

詭的兩岸詞典解釋

guǐ ㄍㄨㄟˇ

詳細解釋

1.狡猾;虛偽;奸詐。

詭語、詭計、詭辯。

2.奇異;奇特。

詭譎、詭怪、詭異、體巨貌詭。

3.違反;違背。

言行相詭。

詭字的翻譯

deceive, cheat, defraud; sly

listig

rusé, astucieux, habile, tromper, tricher, frauder

キ いつわ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