讒字的意思和解釋
讒
⾔部 共24畫 左右結構 U+8B92 CJK 基本漢字
讒字概述
〔讒〕字拚音是(chán),部首是⾔部,總筆數是24畫。
〔讒〕字結構是左右結構,可拆解為(⿰言毚)組成。
〔讒〕字倉頡碼是YRNRI,五筆是YQKY,四角碼是0761.6。
〔讒〕字統一碼UNICODE是U+8B92,位於UNICODE的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(基本漢字),十進製:35730,UTF8:E8AE92。
讒的意思
讒 chán ㄔㄢˊ
基本解釋
①說別人的壞話,中傷他人。《説文•言部》:“讒,譖也。”
②讒言,陷害別人的壞話。《詩•小雅•小弁》:“君子信讒,如或醻之。”
③說壞話的人。《管子•君臣下》:“中外不通,讒匿不生。”
詳細解釋
動
◎形聲。從言,毚( chán )聲。本義:說別人的壞話) 同本義 讒,譖也。——《說文》 讒,誕也。——《韓詩外傳》 讒口囂囂。——《詩·小雅·十月之交》 敗言爲讒。——《左傳·昭公五年》 讒鼎之銘。——《左傳·昭公三年》。服注:“疾讒之鼎。” 取彼讒人。——《後漢書·馬援傳》 屈平屬草稿未定,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, 屈平不與。因讒之曰…——《史記·屈原賈生列傳》 又
讒謗(詆譭,誹謗);讒言冷語(毀謗、譏刺的冷言冷語。
backbite; slander;
名詞
1.說別人壞話的人。
讒與佞,俱小人也。 《論衡 · 答佞》
讒人(喜歡惡意攻擊、陷害賢良的人);讒夫(讒害他人的人)
slanderer;
2.讒言,陷害別人的壞話。
亂之又生,君子信讒。 《詩 · 小雅 · 巧言》采苓,刺晉獻公也。 獻公好聽讒焉。 《詩 · 唐風 · 采苓序》安帝信讒,無辜死者多。 《後漢書 · 五行誌》去國懷鄉,憂讒畏譏。 宋 · 範仲淹《嶽陽樓記》洎李牧以讒誅。 宋 · 蘇洵《六國論》
讒箭(讒言傷人像箭那樣,說它既銳利又難以防備);讒閱(互相毀謗、爭鬥)
slander;
讒的國語辭典解釋
讒 chán ㄔㄢˊ
詳細解釋
動
◎說別人壞話,中傷他人。
《史記 · 卷八四 · 屈原賈生傳》:“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,屈平不與,因讒之。”
名
1.毀謗、陷害別人的話。
《左傳 · 哀公十六年》:“楚大子建之遇讒也,自城父奔宋。”《楚辭 · 屈原 · 離騷》:“荃不察餘之中情兮,反信讒而齋怒。”
2.顛倒是非、中傷別人的人。
《晏子春秋 · 內篇 · 諫上》:“政不飾而寬於小人,近讒好優。”漢 · 王充《論衡 · 答佞》:“讒與佞,俱小人也。”
讒的兩岸詞典解釋
讒字的翻譯
slander, defame, misrepresent
médire, calomnie
ザン サン ゼン そし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