谤字的意思和解釋
谤
⻈部 共12畫 左右結構 U+8C24 CJK 基本漢字
谤字概述
〔谤〕字拚音是(bàng),部首是⻈部,總筆數是12畫。
〔谤〕字結構是左右結構,可拆解為(⿰訁旁)組成,造字法是形聲字。
〔谤〕字倉頡碼是IVYBS,五筆是YYUY06 YYUY98 YUPY86 ,四角碼是3072。
〔谤〕字統一碼UNICODE是U+8C24,位於UNICODE的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(基本漢字),十進製:35876,UTF8:E8B0A4。
〔谤〕字在《通用規範漢字表》的一級字表中,屬常用字。
谤的意思
谤 bàng ㄅㄤˋ
基本解釋
①惡意攻擊別人,說別人的壞話。~譏。~訕。~議。~毀。誹~。
②責備。~木(傳說中舜設立的供人寫諫言的木牌,後代仿效。亦稱“華表木”)。“厲王虐,國人~王”。
詳細解釋
動詞
1.形聲兼會意。從言,旁聲。本義:在背後公開地議論或批評某人的短處。
2.同本義。
謗,毀也。 《說文》。按,謗者道人之實,事與誣譖不同。大言曰謗,小言曰誹,曰譏。厲王虐,國人謗王。 《國語 · 周語上》有能謗譏於市朝。 《戰國策 · 齊策》以致天下怨謗也。 宋 · 王安石《答司馬諫議書》
謗書(攻擊別人或揭發別人隱私的文書;亦專指《史記》)
criticise openly;
3.誹謗。
信而見疑,忠而被謗,能無怨乎? 《史記 · 屈原賈生列傳》是故事修而謗興。 唐 · 韓愈《原毀》
謗言(公開指責他人的話。同謗議);謗譽(毀謗或讚譽)
defame; slander;
4.詛咒。
進胙者莫不謗令尹。 《左傳 · 昭公二十七年》
curse;
谤字的翻譯
slander, libel
médire, vilipender, diffame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