蹙字的意思和解釋
蹙
⾜部 共18畫 上下結構 U+8E59 CJK 基本漢字
蹙字概述
〔蹙〕字拚音是(cù),部首是⾜部,總筆數是18畫。
〔蹙〕字結構是上下結構,可拆解為(⿱戚足)組成,造字法是形聲字。
〔蹙〕字倉頡碼是IFRYO,五筆是DHGH06 DHIH98 DHIH86 ,四角碼是5380.1。
〔蹙〕字統一碼UNICODE是U+8E59,位於UNICODE的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(基本漢字),十進製:36441,UTF8:E8B999。
〔蹙〕字在《通用規範漢字表》的二級字表中,屬次常用字。
蹙的意思
蹙 cù ㄘㄨˋ
基本解釋
①緊迫。窮~。
②皺,收縮。~眉。~額。~皺。~縮。~金(用拈緊的金線刺繡,使刺繡的紋路縐縮起來。亦稱“拈金”)。
③局促不安。~~。
詳細解釋
形容詞
1.形聲。從足,戚聲。本義:緊迫,急促。
2.同本義。
政事愈蹙。 《詩 · 小雅 · 小明》
蹙變(急速變化)
urgent;
3.困窘。
自吾氏三世居是鄉,積於今六十歲矣,而鄉鄰之生日蹙。 柳宗元《捕蛇者說》
蹙迫(困窘,窘迫);蹙境(邊境防務窘迫)
embarrassed;
4.愁苦的樣子 。
蹙怖(憂愁恐懼的樣子);蹙然(憂愁不悅的樣子)
worried; be in straitened circumstances;
5.局促不安的樣子。
蹙然衣粗食惡。 《荀子》
蹙促(局促不安的樣子)
respectful and careful;
6.狹窄,狹小 。
蹙弱(迫窄弱小);蹙澳(水流狹窄彎曲)
narrow;
動詞
1.聚攏;皺縮。
舉疾首蹙額而相告。 《孟子》
蹙恨(皺起眉頭表示怨恨);蹙遝(形容多而密集的樣子)
knit one's brows; frown;
2.逼迫;追逼。
蹙也百裏。 《詩 · 大雅 · 召旻》
蹙迫(逼迫);蹙促(逼迫);蹙擊(迫擊;追擊)
force; compel;
3.接近;迫近。
今也日蹙國百裏。 《詩 · 大雅 · 召旻》
蹙迫(逼近)
be close to; approach;
4.縮小;減削。
蹙頞(縮鼻哭泣);蹙土(蹙地。損失國土);蹙動(皺縮)
contract; lose;
5.通“蹴”。踢;踏。
以足蹙路馬芻,有誅。 《禮記 · 曲禮上》一蹙自造青雲,何至於駑馬爭路。 《南史 · 劉穆之傳》揚鞭一蹙破霜蹄,萬騎如風不能及。 蘇軾《申王畫馬圖》
蹙鞠(踢球);蹙踏(踢;踩踏)
kick; step on;
蹙的國語辭典解釋
蹙 cù ㄘㄨˋ
詳細解釋
動
1.逼迫、逼近。
《周禮 · 冬官考工記 · 弓人》:“夫角之末,蹙於腦而休於氣。”《三國誌 · 卷五八 · 吳書 · 陸遜傳》:“遜督促諸軍四麵蹙之,土崩瓦解,死者萬數。”
2.縮減。
《詩經 · 大雅 · 召旻》:“昔先王受命,有如召公,日辟國百裏。今也,日蹙國百裏。”唐 · 李商隱《行次西郊作一百韻》:“國蹙賦更重,人稀役彌繁。”
3.聚攏。
《孟子 · 梁惠王下》:“百姓聞王鍾鼓之聲,管籥之音,舉疾首蹙頞而相告。”
4.踩踏。
宋 · 蘇軾《申王畫馬圖》詩:“揚鞭一蹙破霜蹄,萬騎如風不能及。”
5.踢。
《禮記 · 曲禮上》:“以足蹙路騶,有誅。”
形
◎恭敬的樣子。
《儀禮 · 士相見禮》:“始見於君,執摯至下,容彌蹙。”
蹙的兩岸詞典解釋
蹙字的翻譯
urgent, suddenly; grieve, lament
hâte, fouler, affligé
シュク セキ シャク せま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