躅字的意思和解釋
躅
⾜部 共20畫 左右結構 U+8E85 CJK 基本漢字
躅字概述
〔躅〕字拚音是(zhú,zhuó),部首是⾜部,總筆數是20畫。
〔躅〕字結構是左右結構,可拆解為(⿰𧾷蜀)組成,造字法是形聲字。
〔躅〕字倉頡碼是RMWLI,五筆是KHLJ,四角碼是6612.7。
〔躅〕字統一碼UNICODE是U+8E85,位於UNICODE的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(基本漢字),十進製:36485,UTF8:E8BA85。
〔躅〕字在《通用規範漢字表》的二級字表中,屬次常用字。
躅的意思
躅 zhú ㄓㄨˊ
基本解釋
①〔躑~〕見“踯”。
②足跡。
詳細解釋
名詞
◎足跡。
躅,蹢躅也。從足,蜀聲。 《說文》。按,跡也。三輔謂牛蹄處為躅。 《一切經音義》引《漢書敘傳音義》企望塵躅。 《爾雅序》塵遊躅於蕙路。 南朝齊 · 孔稚珪《北山移文》
躅路(行走的足跡)
foot mark; rack;
動詞
1.用於“躑躅”。徘徊不行。
羸豕孚蹢躅。 《易 · 姤》
躅躑(徘徊)
pace up and down;
2.踐踏;踏踩。
師曠東躅其足。 《周書 · 太子晉》。注:“東躅,蹋也。”朝露白如玉,我不敢躅,恐濕我足。 劉明《雞鳴一首贈宗文侄》
躅躅(行走的樣子);躅足(猶跺腳);躅陸(頓足跳躍的樣子);躅蹐(小步行走)
trample;
3.另見 zhuó。
躅 zhuó ㄓㄨㄛˊ
詳細解釋
名詞
1.足跡。
躅,鉦躅也。從足,蜀聲。 《說文》。按,跡也。塵遊躅於蕙路。 南朝齊 · 孔稚圭《北山移文》
躅路(道路)
footprint;
2.功績。
校長程君 仲沂及奉職斯校之諸君子,低回遺躅,觀感實深。 梁啟超《戴東原圖書館緣起》
achievement;
3.另見 zhú。
躅的國語辭典解釋
躅 zhú ㄓㄨˊ
詳細解釋
名
1.足跡、蹤跡。
《漢書 · 卷一〇〇 · 敘傳上》:“伏周、孔之軌躅,馳顏、閔之極摯。”唐 · 丘丹《經湛長史草堂》詩:“偶尋野外寺,仰慕賢者躅。”
2.比喻前賢的行為、功績。
宋 · 蘇軾《送頓起》詩:“岱宗已在眼,一往繼前躅。”
動
◎踩踏。
《逸周書 · 卷九 · 太子晉解》:“師曠東躅其足,曰:‘善哉善哉!’”
形
◎參見“躑躅”條。
躅的兩岸詞典解釋
躅字的翻譯
walk carefully; hesitate, falter
vorsichtig gehen (V), zögern, zaudern (V)
marcher avec précaution, hésiter, halter
チョク タク ジク ジョ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