遽字的意思和解釋
遽
⻌部 共16畫 半包圍結構 U+907D CJK 基本漢字
遽字概述
〔遽〕字拚音是(jù,qú),部首是⻌部,總筆數是16畫。
〔遽〕字結構是半包圍結構,可拆解為(⿺辶豦)組成,造字法是形聲字。
〔遽〕字倉頡碼是YYPO,五筆是HAGP06 HGEP98 HAEP86 ,四角碼是3130.3。
〔遽〕字統一碼UNICODE是U+907D,位於UNICODE的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(基本漢字),十進製:36989,UTF8:E981BD。
〔遽〕字在《通用規範漢字表》的二級字表中,屬次常用字。
遽的意思
遽 jù ㄐㄩˋ
基本解釋
①急,倉猝。~爾(突然)。~死。~然。匆~。
②驚懼、慌張。~色。惶~。
③古代報信的快馬或驛車。乘~而至。
④遂,就:“塘有萬穴,塞其一,魚何~無由出?”
詳細解釋
名詞
1.形聲。從辵( chuò ),表示與行走有關,本義:送信的快車或快馬。
2.同本義。
遽,傳也。 《說文》以待達窮者與遽令。 《周禮 · 大仆》掌邦國傳遽之小事。 《周禮 · 行夫》。注:“若今時乘傳騎驛而使者也。”且使遽告於鄭。 《左傳 · 僖公三十三年》。注:“傳車。”士曰傳遽之臣。 《禮記 · 玉藻》
遽人(驛卒;傳達命令的人);遽驛(傳車和驛馬);遽傳(驛車和傳舍);遽委(驛站車馬和儲存的糧食)
post car or horse;
3.鄉名 。在今河北省元氏縣附近。
Ju village;
副詞
1.立刻;馬上。
遽興薑戎。 《左傳 · 僖公三十二》北亦未敢遽輕吾國。 宋 · 文天祥《指南錄後序》遽撲之。 《聊齋誌異 · 促織》遽以不變名之。 [英]赫胥黎著、 嚴複譯《天演論》
遽諾(馬上承諾、答應);遽理(馬上或很快處理);遽即(立即)
immediately; at once; in no time;
2.就,竟。
豈遽善遊哉。 《呂氏春秋 · 察今》此何遽不能為福乎? 《淮南子 · 人間訓》遽驚謝曰。 清 · 周容《芋老人傳》遽躬蹈之。 清 · 袁枚《祭妹文》
then;
形容詞
1.驚慌。
遽惶(惶遽,驚慌);遽惕(惶恐戒懼);遽戚(敬畏的樣子);遽容(恐懼的臉色)
frightened;
2.十分貧困,窘迫。
遠近久承公名,令於是大遽,不敢移公。 《世說新語》
very poor;
3.急忙,匆忙。
遽數之不能終其物。 《禮記 · 儒行》公懼,遽見之。 《國語 · 晉語》遽契其舟。 《呂氏春秋 · 察今》遽曰:“為兩郎僮,孰若為一郎僮耶?” 唐 · 柳宗元《童區寄傳》
遽別(急速分別);遽步(急步快走);遽忙(匆忙);遽幾(急切期求);遽淹(迅速而逝)
hastily; hurriedly;
4.快,迅速。
本乎疾者其勢遽,故難得以曉也。 劉禹錫《天論》
quick; fast;
遽的國語辭典解釋
遽 jù ㄐㄩˋ
詳細解釋
名
◎驛車。
《爾雅 · 釋言》:“遽,傳也。”晉 · 郭璞 · 注:“皆傳車驛馬之名。”《左傳 · 昭公二年》:“聞之,懼弗及,乘遽而至。”
動
◎驚慌、恐懼。
《楚辭 · 屈原 · 九章 · 惜誦》:“眾駭遽以離心兮,又何以為此伴也?”南朝宋 · 劉義慶《世說新語 · 雅量》:“風起波湧,孫、王諸人色並遽。”
形
1.急忙、迫促。
《國語 · 晉語四》:“(頭頭)謂謁者曰:‘……國君而讎匹夫,懼者眾矣。’謁者以告,公遽見之。”《禮記 · 檀弓上》:“故喪事雖遽,不陵節。”
2.窘迫。
南朝宋 · 劉義慶《世說新語 · 雅量》:“遠近久承公名,令於是大遽,不敢移公。”
副
◎忽然、突然。
《聊齋誌異 · 卷四 · 促織》:“見有蟲伏棘根,遽撲之,入石穴中。”
遽聞、欲行遽止。
連
◎遂、就。
《漢書 · 卷四三 · 陸賈傳》:“使我居中國,何遽不若漢。”《文選 · 左思 · 魏都賦》:“雖自以為道洪化以為隆,世篤玄同,奚遽不能與之踵武而齊其風?”
遽的兩岸詞典解釋
遽字的翻譯
suddenly, unexpectedly; at once
schnell
soudain, hâtif, rapide
キョ あわただしい にわか すみや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