避字的意思和解釋
避
⻌部 共16畫 半包圍結構 U+907F CJK 基本漢字
避字概述
〔避〕字拚音是(bì),部首是⻌部,總筆數是16畫。
〔避〕字結構是半包圍結構,可拆解為(⿺辶辟)組成,造字法是形聲字。
〔避〕字倉頡碼是YSRJ,五筆是NKUP,四角碼是3030.4。
〔避〕字統一碼UNICODE是U+907F,位於UNICODE的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(基本漢字),十進製:36991,UTF8:E981BF。
〔避〕字在《通用規範漢字表》的一級字表中,屬常用字。
避的意思
避 bì ㄅㄧˋ
基本解釋
①躲,設法躲開。~雨。~暑。~世。~諱。回~。~重就輕。~世絕俗。
②防止。~免。~孕。~嫌。~雷針。
詳細解釋
動詞
1.形聲。從辵( chuò ),辟聲。本義:躲開,回避。
2.同本義。
避,回也。 《說文》避,去也。 《蒼頡篇》無乃實有所避。 《國語 · 周語》自雲先世避秦時亂。 晉 · 陶淵明《桃花源記》有書生避雨簷下。 清 · 周容《芋老人傳》
避風雨;避秦(秦時苛政擾民,人民紛紛逃避而隱居);避言(言語謹慎,避免說錯話);避宅(到處躲藏,不住在家裏)
dodge; avoid;
3.離去。
左右攘辟。 《禮記 · 曲禮》。注:“疏遠也。”桓公避席再拜。 《呂氏春秋 · 直諫》。注:“下席也。”
避地(離去,遷居他處以避禍。或指隱遁);避趨(離開與接近);避境(避離某地,不入其境)
leave;
4.遜讓
避讓(謙讓;辭讓);避賢(讓賢);避榮(辭讓榮華);避路(讓路)
modestly decline;
5.隱藏。
避吾親。 《史記 · 袁盎晁錯傳》。索隱:“隱也。”潛避兩炮台中。 《廣州軍務記》
避跡(隱匿);避風頭(見形勢不利就躲起來)
hide;
避的國語辭典解釋
避 bì ㄅㄧˋ
詳細解釋
動
1.躲開。
晉 · 陶淵明《桃花源記》:“先世避秦時亂,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,不複出焉。”唐 · 李白《蜀道難》:“朝避猛虎,夕避長蛇。”
避雨、避暑、避風港、退避三舍。
2.隱去、離開。
《史記 · 卷八六 · 刺客傳 · 荊軻傳》:“荊軻坐定,太子避席頓首。”
避世、避諱。
3.免、防止。
《呂氏春秋 · 季冬紀 · 介立》:“脆弱者拜請以避死。”漢 · 高誘 · 注:“避,猶免也。”
避雷針、避孕。
4.讓。
漢 · 鼂錯《論貴粟疏》:“今海內為一,土地人民之眾,不避湯、禹。”唐 · 杜甫《飲中八僊歌》:“左相日興費萬錢,飲如長鯨吸百川,銜杯樂聖稱避賢。”
避的兩岸詞典解釋
避字的翻譯
avoid; turn aside; escape; hide
vermeiden (V), fliehen
éviter, s'écarter, esquiver, prévenir, s'échapper, fuir, quitter
ヒ ビ さけ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