髡字的意思和解釋

kūn

⾽部 共13畫 上下結構 U+9AE1 CJK 基本漢字

二級漢字 通用字

⾽ 部

13 畫

3 畫

上下結構

1211154333135

kūn

kwan1

7221.1

U+9AE1

E9ABA1

SHMU

DCEQ06 DEGQ98 DEGQ86

髡字概述

〔髡〕字拚音是(kūn),部首是⾽部,總筆數是13畫

〔髡〕字結構是上下結構,可拆解為(⿱髟兀)組成。

〔髡〕字倉頡碼是SHMU,五筆是DCEQ06 DEGQ98 DEGQ86 ,四角碼是7221.1

〔髡〕字統一碼UNICODE是U+9AE1,位於UNICODE的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(基本漢字),十進製:39649,UTF8:E9ABA1

〔髡〕字在《通用規範漢字表》二級字表中,屬次常用字

髡的意思

kūn ㄎㄨㄣ

基本解釋

古代剃去男子頭發的一種刑罰。~首(剃去頭發,光頭)。~鉗(剃去頭發,並用鐵圈束頸)。

古代指和尚。

古代稱修剪樹枝。

詳細解釋

動詞

1.形聲 。( kūn )從髟( biāo ),與毛發有關,兀( wù )聲。本義:古代一種剃去頭發的刑罰。

2.同本義。

,剃發也。 《說文》者,使守積。 《周禮 · 掌戮》辯通鑿顛者 劉向《列女傳》接輿兮。 《楚辭 · 屈原 · 涉江》鉗季布。 《史記 · 季布欒布列傳》

髡刖(古代刑罰,去發稱髡,斷足稱刖);髡鉗(古代刑罰,去發為髡,用鐵束頸為鉗);髡發(剃去頭發);髡首(剃光頭發,光頭);髡人(被剃去頭發的罪人);髡頭(光頭。同髡首)

ancient punishment of shaving off the hair of a criminal;

3.剪去樹枝。

十年以後,一樹,得一載,歲二百樹,五年一周。 《齊民要術》

lop off tree branches;

名詞

僧尼 。

髡緇(道士,代指道教);髡人(僧侶,僧人);髡首(指僧尼)

monk;

髡的國語辭典解釋

kūn ㄎㄨㄣ

詳細解釋

1.剃發。多用於刑罰。

《說文解字 · 髟部》:“髡,𩮜發也。”《三國演義 · 第六三回》:“因直言觸忤劉璋,被璋髡鉗為徒隸,因此短發。”

2.剪去樹木的枝葉,使之光禿。

《齊民要術 · 卷五 · 種槐柳楸梓梧柞》:“十年之後,髡一樹,得一載,歲髡二百樹,五年一周。”

古代剃去男子頭發的刑罰。始於秦代,隋唐後漸廢。

髡的兩岸詞典解釋

kūn ㄎㄨㄣ

詳細解釋

1.古代一種剃去男子頭發的刑罰。

髡刑、髡首、髡鉗。

2.剪光樹木的枝葉。

髡字的翻譯

to shave the head as a punishment; to prune

tondu

コツ コン クチ ゴツ ゴチ そ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