髾字的意思和解釋

shāo shǎo shào

⾽部 共17畫 上下結構 U+9AFE CJK 基本漢字

⾽ 部

17 畫

7 畫

上下結構

12111543332432511

shāo,shǎo,shào

saau1

7222.7

U+9AFE

E9ABBE

SHFB

DCEE06 DEIE98 DEIE86

髾字概述

〔髾〕字拚音是(shāo,shǎo,shào),部首是⾽部,總筆數是17畫

〔髾〕字結構是上下結構,可拆解為(⿱髟肖)組成。

〔髾〕字倉頡碼是SHFB,五筆是DCEE06 DEIE98 DEIE86 ,四角碼是7222.7

〔髾〕字統一碼UNICODE是U+9AFE,位於UNICODE的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(基本漢字),十進製:39678,UTF8:E9ABBE

髾的意思

shāo ㄕㄠ

基本解釋

頭發梢:“撮發為髻,散垂餘~於其後。”

旌旗上所垂的羽毛:“曳長庚之飛~。”

古代婦女衣服上的裝飾,形如燕尾:“蜚襳垂~。”

髾的國語辭典解釋

shāo ㄕㄠ

詳細解釋

1.發梢。

《廣韻 · 平聲 · 肴韻》:“髾,發尾。”《宋史 · 卷四八九 · 外國傳五 · 占城傳》:“撮發為髻,散垂餘髾於其後。”

2.古代婦女衣服上的飾物,形似燕尾。

《漢書 · 卷五七 · 司馬相如傳上》:“衯衯裶裶,揚衪戌削,蜚襳垂髾。”唐 · 顏師古 · 注:“髾謂燕尾之屬,皆衣上假飾,非髻垂也。”

3.旌旗上所垂飾的羽毛。

《後漢書 · 卷六〇上 · 馬融傳》:“曳長庚之飛髾,載日月之太常。”

髾的兩岸詞典解釋

shāo ㄕㄠ

詳細解釋

1.《書》發梢。

撮發為髻,散垂餘髾於其後(《宋史 · 卷四八九 · 外國列傳五 · 占城》)。

2.《書》一種古代婦女衣服上的燕尾狀飾物。

雜裾垂髾,目窕心與(《文選‧枚乘‧七發》)。

3.《書》旌旗上垂飾的羽毛。

曳長庚之飛髾,載日月之太常(《後漢書 · 卷六十 · 馬融列傳上》)。

髾字的翻譯

tail of a comet; long hair

queue d'une comète, cheveux longs

ソウ ショ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