鵟字的意思和解釋

kuáng

⿃部 共18畫 上下結構 U+9D5F CJK 基本漢字

⿃ 部

18 畫

7 畫

上下結構

353112132511154444

kuáng

4132.7

U+9D5F

E9B59F

KGHAF

QTGO

𫛭

鵟字概述

〔鵟〕字拚音是(kuáng),部首是⿃部,總筆數是18畫

〔鵟〕字結構是上下結構,可拆解為(⿱狂鳥)組成。

〔鵟〕字倉頡碼是KGHAF,五筆是QTGO,四角碼是4132.7

〔鵟〕字統一碼UNICODE是U+9D5F,位於UNICODE的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(基本漢字),十進製:40287,UTF8:E9B59F

鵟的意思

kuáng ㄎㄨㄤˊ

基本解釋

鳥,形似老鷹,尾不分叉,全身褐色,尾部稍淡,兩翅下各有一白色橫斑。常飛翔高空或棲止在高樹梢。吃鼠類,為農田益鳥。俗稱“土豹”。

鵟的國語辭典解釋

kuáng ㄎㄨㄤˊ

詳細解釋

動物名:(1)夢鳥。鳳屬。具五彩羽毛,頭有冠。《玉篇 · 鳥部》:“𫛭,鳥,有冠。”《爾雅 · 釋鳥》:“狂,夢鳥。”唐 · 陸德明《經典釋文 · 卷三〇 · 爾雅音義下》:“𫛭,本今作狂。”(2)貓頭鷹。《廣韻 · 平聲 · 陽韻》:“𫛭,鴟屬。”《爾雅 · 釋鳥》:“狂,茅鴟。”清 · 郝懿行 · 義疏:“茅鴟,即今貓兒頭,其頭似貓,大目,有毛角。……,揚州謂之夜貓。善笑,俗人聞其笑聲,雲有凶禍也。”(3)一種狀似老鷹的鳥。羽毛褐色,尾部稍淡。常在高空飛翔。以鼠類為食,是田間的益鳥。俗稱為“土豹”。

鵟的兩岸詞典解釋

kuáng ㄎㄨㄤˊ

詳細解釋

鳥名。中大型的鷹類猛禽,全球25種,分布廣泛。體魁梧、翅寬廣。常在天空翱翔,俯衝捕食鼠類、鳥類、蛇、蛙或昆蟲,也吃腐屍。

鵟字的翻譯

Bussard (S, Bio)

Buteo

キョウ ゴウ のす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