更字概述
〔更〕字拚音是(gēng,gèng),部首是⼀部,總筆數是7畫。
〔更〕字結構是獨體字,造字法是形聲字。
〔更〕字五筆是GJRI。
〔更〕字統一碼UNICODE是U+F901,位於UNICODE的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(CJK-CI),十進製:63745,UTF8:EFA481。
更的意思
更 gēng ㄍㄥ
基本解釋
①改變,改換。~正。~生(重新獲得生命,喻複興)。~衣(a.換衣服;b.婉辭,上廁所)。~定(改訂)。~迭(輪流更換)。~遞。~番。~新(舊的除去,新的建起)。~張(調節琴弦,喻變更或改革)。
②經曆。少( shào )不~事(年齡小,沒有經曆過多少事情)。
③舊時夜間計時單位,一夜分為五更。~時。~闌。~夫。~鼓。~漏(原指計時用的漏壺,後泛指時辰)。
詳細解釋
動詞
1.形聲。從攴( pū ),“更”的小篆形是個形聲字。丙聲。 本義:改變。
2.同本義。
更,改也。 《說文》更也,人皆仰之。 《論語 · 子張》更爵洗。 《儀禮 · 大射儀》更皮幣。 《禮記 · 月令》更姓改物。 《國語 · 周語》應國之稱號亦更矣。 《管子 · 侈靡》國更立法以典民則祥。 《管子 · 任法》更葬也。 《史記 · 晉世家》景公欲更 晏子之宅。 《晏子春秋 · 內篇雜下》將軍若能翻然改圖,易跡更步,古人不難追,鄙士何足宰哉! 《三國誌 · 呂凱傳》曲沃武公已即位三十七年矣,更號曰 晉武公。 《史記 · 晉世家》
更故(更改;變改);更號(改變名位與稱號);更步(改變行止);更元(更改年號);更移(變遷;改變);更徙(變遷);更法(變法);更革(變革;改革)
change;
3.改,改正。
此則寡人之罪也,寡人請更。 《國語 · 越語上》既雲常赦,不免皆赦除之,此非直赦其有罪,亦是與天下斷,當許其更新(改過自新)。 《舊唐書 · 孫伏伽傳》
更訂(改訂;修訂);更議(改議);更竄(竄改,改動)
make correction;
4.更換;替代。
更,代也。 《方言三》弗用則更。 《周禮 · 司弓矢》餘將告於蒞事者,更若役,複若賦,則何如? 唐 · 柳宗元《捕蛇者說》良庖歲更刀,割也;族庖月更刀,折也。 《莊子 · 養生主》
除舊更新(除去舊的,用新的來代替);更王(改換帝王);更置(變動,變換);更調(調換;改換)
replace;
5.經過,經曆。
因欲通使(大月氏),道必更(經過) 匈奴中。 《史記 · 大宛列傳》其佐李揖、 劉秩等皆儒生,未嚐更軍旅。 《新唐書 · 房琯傳》
更世(更事。閱世,經曆世事);更涉(經曆);更嚐(親身經曆,實際體驗);更履(經曆;遭遇)
experience;
6.連續,接續。
姓利相更。 《國語 · 晉語》。注:“續也。”
更相(相繼;相互)
continue;
7.輪流。
每有警,輒數月不就寢,使將士更休,而自坐帷幕外。 清 · 方苞《左忠毅公逸事》
更伯(輪流稱霸);更王(輪番為主);更直(輪番值班);更徭(更番戍守邊境的徭役)
take turns; do sth. in turn;
8.償還;抵償。
功之成也不足以更責。 《淮南子 · 詮言訓》
repay; compensate for;
9.報,報答。
不更厥貞,大命其傾。 《國語 · 晉語三》
repay; requite;
10.通“梗”( gěng )。阻塞。
明知千裏之外,隱微之中,曰動奸,奸動則變更矣。 《管子 · 九守》
obstruct; block;
名詞
1.漢代皇宮中值班人員分五個班次,按時更換,叫“五更”。更鼓。
先生骨清少眠臥,長夜默坐數更鼓。 宋 · 蘇軾《夜過舒堯文戲作》
更點(指更鼓之聲);更鑰(放置報時更鼓處的鑰匙)
watchman's drum;
2.量詞。舊時夜間計時單位,一夜分為五更,每更約兩小時。
中有雙飛鳥,自名為鴛鴦,仰頭相向鳴;夜夜達五更。 《玉台新詠 · 古詩為焦仲卿妻作》
半夜三更。
watch;
3.另見 gèng。
更 gèng ㄍㄥˋ
基本解釋
◎愈加,再。~加。~好。~上一層樓。
詳細解釋
副詞
欲窮千裏目,更上一層樓。 唐 · 王之渙《登鸛雀樓》數千裏外,得長者時賜一書,以慰長想,即亦甚幸矣;何至更辱饋遺,則不才益將何以報焉? 明 · 宗臣《報劉一丈書》
更無六耳(再沒有第三人。六耳:第三者的代稱);更若(再如;倘若);更待(再等;再過)
again;
2.表示程度的加深,相當於“更加”、“愈加”、“越發”等。
加以官貪吏虐,民日貼婦賣兒,更無休止。 《聊齋誌異 · 促織》今日拒之,事更不順。 《資治通鑒》且以汝之有身也,更恐不勝悲。 清 · 林覺民《與妻書》
further; further more; all the more; more;
3.表示在所說的範圍之外,相當於另外;也。
得更求好女,後日送之。 《西門豹治鄴》更聞誰氏子,讀書時,願他日得誌,廉幹如古人某,忠孝如古人某。 清 · 周容《芋老人傳》
besides; also; anew;
4.表示跟上一層意思相反或出乎意料和常情之外,相當於“反而”“竟然”“還是”。
謂言無罪過,供養卒大恩;仍更被驅遣,何言複來還! 《玉台新詠 · 古詩為焦仲卿妻作》
on the contrary; unexpectedly;
連詞
1.與,和。
著盡工夫是化工,不關春雨更春風。 宋 · 楊萬裏《春興》
and;
2.另見 gēng。
更的國語辭典解釋
更 gēng ㄍㄥ
詳細解釋
動
1.改換、變換。
唐 · 王維《秋夜曲》:“桂魄初生秋露微,輕羅已薄未更衣。”唐 · 元稹《估客樂》詩:“自茲相將去,誓死意不更。”
變更、更改。
2.代替。
《呂氏春秋 · 仲春紀 · 仲春》:“用圭璧,更皮幣。”
名
1.古代表示夜間計時的用語。一夜分為五更,每更約兩小時。
五代十國南唐 · 李煜《浪淘沙 · 簾外雨潺潺》詞:“簾外雨潺潺,春意闌珊,羅衾不耐五更寒。”
三更燈火五更雞。
2.古代徭役的名稱。參見“更賦”條。
3.姓。如戰國時魏國有更羸。
更 gèng ㄍㄥˋ
詳細解釋
副
1.愈甚、越發。表示加重一層的語氣。
唐 · 李白《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》詩:“抽刀斷水水更流,舉杯消愁愁更愁。”清 · 龔自珍《己亥雜詩》三一五首之五:“落紅不是無情物,化作春泥更護花。”
更好、更加努力。
2.再、複。
唐 · 王之渙《登鸛雀樓》詩:“欲窮千裏目,更上一層樓。”《紅樓夢 · 第一二〇回》:“雨村聽著卻不明白,知仙機也不便更問。”
3.竟然、終於。
《全唐詩 · 卷七九八 · 花蕊夫人 · 述國亡詩》:“十四萬人齊解甲,更無一個是男兒。”
4.豈、難道、那裏。
唐 · 杜甫《春日梓州登樓》詩二首之二:“戰場今始定,移柳更能存。”《水滸傳 · 第一一〇回》:“此是人之常情,更待多說?”
5.縱使、即使、不論怎樣。
五代十國南唐 · 李煜《清平樂 · 別來春半》詞:“離恨恰如春草,更行更遠還生。”宋 · 柳永《如魚水 · 輕靄浮空》詞:“更歸去,偏曆鑾坡鳳沼,此景也難忘。”
6.反而。
漢 · 王充《論衡 · 奇怪》:“儒者稱聖人之生,不因人氣,更稟精於天。”
更的兩岸詞典解釋
更 gēng ㄍㄥ
詳細解釋
1.改換;變換;代替。
更改、更動、更換、更替。
2.經曆。
少不更事。
3.古代夜間用來計時。一夜分為五更,每更約兩小時。
三更半夜、晚上十一時至一時為(第)三更。
4.姓。
更字的翻譯
more, still further, much more
ferner, mehr, weiter, noch [+ Komparativ]"
changer, modifier, plus, davantage, encore plus, bien que, même si, de nouveau, encore, cependant, comment se pourrait-il que...